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区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区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融入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稳步推进各项财税改革,财政运行效能持续提高,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较好完成了区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调整预算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一)预算收支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预计当年收入88.1亿元,完成预算的88.1%,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可比增长5%。当年收入88.1亿元加上市级税收返还7.1亿元和转移支付44.6亿元、新增一般债券0.9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2亿元、调入资金4.3亿元、上年结余14.1亿元,减去上解支出31亿元,预算总收入为134.3亿元。预计当年支出127.4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4.8%,下降11.7%。预算总收入134.3亿元减去当年支出127.4亿元,预算结余6.9亿元,主要是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结转下年使用。
2.政府性基金预算。预计当年收入33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下降59.8%。当年收入33亿元加上市级转移支付0.5亿元、新增专项债券42.2亿元、上年结余72.3亿元,预算总收入为148亿元。预计当年支出73.9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75%,下降22.5%。预算总收入148亿元减去当年支出73.9亿元,预算结余74.1亿元,主要是专项资金结余,结转下年使用。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计当年收入9493万元,完成预算的155.2%,下降46%。当年收入9493万元加上上年结余15514万元,减去调出资金6792万元,预算总收入为18215万元。预计当年支出4665万元。预算总收入18215万元减去当年支出4665万元,预算结余13550万元,结转下年使用。
4.地方政府债务。2022年,市财政核定我区政府债务限额为296.67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65.09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31.58亿元。下达我区2022年新增政府债务额度43.07亿元,其中:一般债务0.9亿元,专项债务42.17亿元,2022年新增债务已经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并纳入预算。
(二)落实区人大决议和财政工作情况
一年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财政部门全面贯彻《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严格执行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审查批准的预算,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求,主动应对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复杂形势,竭尽全力增收节支,多措并举统筹资源,全力以赴保障民生,坚决有力防范风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狠抓财政管理和政策落实,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1.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33条”、市“35条”和武清“24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切实帮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二是全面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聚焦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实行“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退税、一次性全额退还存量留抵退税”,累计为5837户企业办理留抵退税58.8亿元,真金白银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其他减税降费政策,阶段性免征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扩大“六税两费”适用主体范围,继续实施制造业小微企业缓缴政策,累计缓缴税费10.4亿元。三是组织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及所属企业阶段性减免3个月或6个月国有房屋房租政策,共为1094位租户减免租金0.2亿元。四是优化提升消费环境,发放0.12亿元消费券,着力打造创意米兰、万达广场等精品夜市街区。五是用足用好债券资金,发挥政府债券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全年发行新增政府债券43.07亿元,支持全区16个项目建设。六是落实常态化直达资金机制。管好用好直达资金,做好项目前期手续,加快财政资金拨付,确保直达资金更好发挥惠企利民实效。
2.保障基本民生有力有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基本民生投入,安排资金3.8亿元,为全区65.88万人投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投入资金5.3亿元,用于我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60岁以上老年人生活补助发放;强化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4亿元。
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统筹资金全力支持疫情防控,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投入疫情防控经费2.8亿元,用于疫苗接种、核酸检测、防控物资采购、医院建设和设备购置以及隔离点建设运行,提升了全区抗击疫情能力,全力保就医、保民生,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投入资金2亿元,用于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区医院服务保障能力等项目建设,为居民提供便捷、安全、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投入资金26.5亿元,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水平并按时足额发放。安排资金1.1亿元,主要用于校车补贴、直属校设备购置、中小学校舍、音乐美术教室提升改造、翡翠半岛小学、杨村第四小学等新建校项目。投入资金1.3亿元,保障义务教育补助、高中助学金、职校助学金等及时足额发放。
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安排资金0.6亿元,用于农村文化活动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图书馆运营维护等项目建设。投入资金0.2亿元,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农村文化健身设施建设等,为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支持与保障。
全面提升现代宜居城市品质。安排资金4亿元,主要用于全区老旧小区改造、供热工程建设、绿地养护、生活垃圾处理等项目,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安排资金1.6亿元,主要用于交通设施日常养护及提升改造、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等,为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条件。
3.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拨付资金1.7亿元,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安排资金2.2亿元,用于农村生活污水、人居环境示范村、“厕所革命”项目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投入资金1.3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工程建设,为全区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保障。拨付资金1.7亿元,用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补贴惠及千家万户,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对现有耕地保护。投入资金1.4亿元,用于农村道路建设、绿化养管、湿地生态补偿,持续提升农村环境水平,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有形无形相结合”工作思路,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做好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资金保障,助力结对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年拨付西藏江达、甘肃静宁、泾川等帮扶资金1.09亿元,实施帮扶项目73个。
4.加快现代财政建设,增强财政治理能力
严格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严格财政预算管理,增强预算法治意识,严格依法办事、严肃财经纪律。一是继续实行零基预算,彻底摒弃基数观念,充分考虑财力可能,坚持“三保”支出的优先顺序,精准调拨“三保”资金,保障基本民生、工资发放、机构正常运转。二是加强直达资金管理,按照“中央切块,省级细化,备案同意,快速直达”的原则,及时将资金细化到具体项目、批复到预算单位。加快资金拨付使用,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直达资金实行系统动态监控,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三是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坚持推进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债务管理、“三保”等业务与系统的全面整合,逐步实现财政资金全流程动态监控、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四是主动挖潜、盘活存量资金。加强结余结转资金清收,进一步扩大清理范围,当年收回单位结余资金2.1亿元,重点用于民生领域。五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研究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推动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科学合理、细化量化、可比可测,推动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六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依法向区人大报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情况。有力有序推进存量资产盘活处置,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推进”的原则,整合重组资源资产,全年预计盘活资源资产27.7亿元。七是按照“管总量、调结构、控成本、防风险”目标,不断压减债务规模,督促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化解隐性债务,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八是不断优化投资评审和政府采购机制。全年预计完成投资评审项目305项,预算金额38.5亿元,审核金额24.1亿元,核减金额14.4亿元,资金核减率37.4%。在投资评审价格基础上,全年预计完成政府采购项目428项,预算金额14.7亿元,实际合同金额14亿元,节约资金0.7亿元,资金节支率4.8%。
一年来,我们坚决扛实经济大区责任,增强“添秤”“交账”意识,全力做好组织收入工作,以武清之为、武清之进为全市收入大盘添秤做贡献。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受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等因素叠加影响,财政增收基础不稳,优质新增税源企业数量和提振作用仍显不足,财源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财政保障压力持续加大,新增可用财力有限,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疫情防控、“三保”、PPP项目政府付费等刚性支出增长较快,收支“紧平衡”状况更加凸显。三是部门预算管理规范性有待提高,执行中申请追加较多,严格落实过紧日子的意识和措施还不到位,预算绩效的理念仍需强化。四是基层“三保”水平不均衡,镇街发展不平衡,收支矛盾突出,跨年度平衡能力较弱。五是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压力上升,举债空间收紧,部分专项债项目谋划储备不足,债券资金使用进度偏低。六是财政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3年预算草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京津明珠、幸福武清”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十项行动”部署和区委“3+1+1”工作体系要求,在区人大的指导监督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合理安排收支预算,系统谋划财政工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完成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保驾护航,奋力开创“京津明珠、幸福武清”建设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决算公开,提高支出预算和政策透明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主动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
(二)预算草案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92.5亿元,比上年增长5%。加上预计市级税收返还7.1亿元和转移支付33.9亿元、调入资金34.5亿元、上年结余6.9亿元,减去上解支出5.2亿元,预算总收入为169.7亿元。支出预算169.7亿元,剔除政府债券因素,按可比口径增长33.6%。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算90亿元,比上年增长172.3%。加上预计市级转移支付0.5亿元、上年结余74.1亿元,减去调出资金34亿元,预算总收入为130.6亿元。支出预算130.6亿元,剔除政府债券因素,按可比口径增长55.5%。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算6340万元,比上年下降33.2%。加上上年结余13550万元,减去调出资金5000万元,预算总收入为14890万元。支出预算14890万元。
4.地方政府债务。2023年,我区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在市财政局核定下达后,区人民政府将及时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报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控债务规模,降低债务成本,防范债务风险。
总的来看,2023年预算编制主要是遵循精准高效、促进发展、强化统筹、聚焦重点、勤俭节约、保障民生的原则编制的。财政收入预算综合考虑了经济增长预期、疫情防控、减税降费、加强收入征管等因素影响。财政支出预算体现了保障“三保”,坚持真过紧日子,厉行勤俭节约的要求。在预算执行中,我们将进一步落实增收节支措施,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三、2023年财政政策和财政主要工作
(一)大力涵养财源税源,筑牢经济稳定增长基础
高标准推进税源建设。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全面落实国家和天津市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稳定发展预期,坚定市场信心。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大力实施精准招商、以商招商,进一步提升财源转化成效。强化财税运行调度,发挥好税源建设专班作用,做好税源跟踪服务和收入预测分析,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诉求难题,着力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全力抓实土地收入,统筹土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加快重点区域优质地块出让。大力支持“一区五园”和镇街产业功能区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为我区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财政支出过程控制和动态监控,严控无预算超预算支出,合理把握预算支出次序,确保“三保”支出落实到位。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大力压减公用经费预算,细化分析公务运行成本,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大力削减或取消无效支出,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办好民生实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更加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解决好教育、养老、医疗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资金保障。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健全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持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牢固树立预算法治意识,加快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严格执行人代会批准的预算,严控预算调整和追加事项,切实维护预算严肃性,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健全政府预算体系,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坚持“管理+技术”有机融合的路径方法,系统集成实现高效化,预算编制实现科学化,执行监管实现透明化,预算约束实现刚性化。管好用好直达资金,动态跟踪资金分配、拨付和使用,确保直达资金更好发挥惠企利民实效。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相融合,加强项目预算评审和事前绩效评估,加大重点绩效评价力度,持续推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资产报告制度,规范国有资产日常报告、重大事项报告,逐步扩大报告范围。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持续推进存量资产盘活处置。落实财政资金动态监控,加强单位实有账户监管,保障财政资金使用规范。加大暂付款清理力度,及时回笼国库垫付资金。用足用好债券发行政策,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做深做细专项债券项目储备,优先用于保重点、保民生、保续建。聚焦“遏增量、化存量、防变量”,用好债务缓释政策,防范债务逾期违约风险。
各位代表:2023年财政改革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预算,坚定信心、埋头苦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财政工作再上新水平,奋力谱写“京津明珠、幸福武清”建设新篇章,为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名 词 解 释
1.全口径预算:指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建立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
2.一般公共预算:指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3.转移支付:指上级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财政体制和政策规定,给予下级政府的补助资金,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4.一般性转移支付:指上级为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促进地
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助给下级统筹安排使用的资金。
5.专项转移支付:指上级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给予下级,并由接受转移支付的下级按照上级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的预算资金。
6.一般债券:为没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主要以一般公
共预算收入作为还本付息资金来源的政府债券。
7.专项债券: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以公益性项目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作为还本付息资金来源的政府债券。
8.调入(调出)资金:指不同预算性质资金之间相互调入(调出)的资金。
9.政府性基金预算:指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
10.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指对国有资本收益作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
11.六稳: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12.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13.直达资金:中央财政实行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14.零基预算:指在编制预算时,对于所有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点,不考虑以往情况,从根本上分析每项预算支出的必要性和数额大小。这种预算不以历史为基础作修修补补,在年初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支出目标的意义和效果,重新安排各项支出活动的优先次序,并据此决定资金资源的分配。
15.民生支出:指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卫生健康、文体传媒、农林水利、社保就业等方面的支出,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出。
16.三保:指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