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名称:2025年天津市武清区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区推进
项目主管部门: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政府
实施单位:天津市武清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通讯地址:天津市武清区雍阳西道426号 联系人:丁振山邮政编码:301700 联系电话:(022)29341331
电子邮箱:wqqnyfzfwzxzlaqjck@tj.gov.cn
实施时间:2025年1月—11月
2025年天津市武清区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区推进项目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小麦种植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全面提升武清区小麦单产,根据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小麦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津农委【2023】28号)要求,结合我区生产实际需要,制定2025年武清区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区推进项目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小麦是武清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47万亩,其中:冬小麦46万亩、春小麦1万亩。武清区紧紧围绕保障市场供给与提质增效两大目标,着力推广应用了一批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和一系列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一是品种选择上,以区内和周边面粉加工企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本地土壤、气候、水源及灌溉条件等资源优势,推广种植强筋、中筋等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助力我区“春都”、“和平”等武清区面粉加工企业品牌树立,并打造成为武清区特色农业产业;二是,测土配方施肥、适期播种、绿色防控、水费管控、统防统治病虫草害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实施,小麦单产有了大幅度提升。2024年,全区47.82万亩小麦平均单产437公斤,全区小麦单产水平居天津市前列。
根据天津市2024年全国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区建设方案的通知要求,武清区围绕粮油作物单产提升整体目标,在我区2024年玉米整建制推进区建设基础上,继续优化已有的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打造“百千万”高产样板,带动提升我区小麦单产水平,实现我区主粮整建制提升单产。特制定武清区2025年武清区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区建设方案如下:
一、思路目标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提升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水平为主线,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进我区全国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建设,加快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系统集成,持续推进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力机型“三主融合”,打造一个百亩指挥田、10个千亩示范方和1个万亩示范片,辐射周边10万亩以上,带动全区大面积均衡增产和效益提升。
二、技术路径
1.示范半精量适期播种高产群体技术
根据项目区地力水平,通过精细整地改大量播种为半精量播种,并引入北斗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技术示范,可以实现精量播种施肥一体化作业,提高作业精度、降低作业损耗,避免出现行距不均、错垄差行现象,提高播种质量,确保苗全、苗齐、苗匀、苗壮,构建合理的高产群体结构,建议亩适期播种量15-20公斤,亩基本苗30万株以上。
2.示范推广氮肥后移肥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
改传统春季追施氮肥“一炮轰”施肥方式,示范推广冬小麦春季2次追肥技术。“一炮轰”的弊端是:前期生长过旺且因施肥过多造成浪费;后期养分供应不足。采取氮肥后移技术分拔节期穗期两次追肥,要重施拔节肥,巧施穗肥。为增产防倒,把传统的追施单一氮肥调控改为追施氮肥和钾肥缓释肥料,在小麦拔节期每亩追施17.5公斤左右31∶0∶4(总含量35%)氮钾复合(混)肥含硼、锌等微量元素,加入助剂提高肥料吸收利用率,示范面积10000亩,追肥时期建议在4月上中旬小麦拔节期进行中耕施肥,既补充氮钾等大量元素有补充硼锌等微量元素促苗生长,起到提苗快、加速根系下扎、培育壮苗作用;第二次追肥在小麦抽穗期5月上中旬进行,每亩追施7.5公斤左右32∶0∶15(总含量47%)氮钾复合(混)肥,加入助剂提高肥料吸收利用率,示范面积10000亩,补充小麦生长后期所需氮肥、钾大量元素,起到壮小麦秸秆防倒伏、增加穗粒数、提高小麦灌浆速度、穗大粒多籽粒饱满的作用。同时通过平衡施肥亩施肥总量降低2公斤以上。
3.示范推广生物蛋白酶抗病抗逆增产技术
针对倒春寒、高温、干旱等恶劣天气及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黑穗病等多种小麦病害,推广喷施生物酶包括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生物酶营养元素,在小麦抽穗期5月上中旬喷施酶制剂高产元素100毫升/亩,起到激活细胞活力,防止黄叶、落叶、提高植株抗病抗逆能力,快速提升作物长势、加速新陈代谢,提高植株抗旱、抗寒、防涝、抗病能力,植株健壮不早衰,延长小麦灌浆期,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
4.示范化控防旺控旺转壮技术
冬小麦起身期,即4月5日前后,结合化学除草,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60-65克,或50%的矮壮素水剂200毫升,兑水30公斤叶面均匀喷雾;春小麦植株3大叶至3叶1心期,即4月10日前后,兑水30公斤叶面均匀喷雾。
5.示范科学防控茎基腐和白粉病防控技术
近几年,小麦茎基腐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不同程度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从高效、经济角度讲,病害防控要立足于“防”和“控”,必须提早动手,降低病原体基数,避免后期较大程度发生。目前,我区大多数农民对于早防早控病害还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即使小部分农民早春施药防控病害,也大多存在着盲目用药现象。结合小麦拔节前期化控或化学除草,指导广大农户亩用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5毫升,兑水叶面喷雾,科学防控茎基腐病和白粉病,增强植株抗逆能力。
6.示范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指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小麦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定时、定量供水、供肥,还可节约劳力的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方式示范面积100亩,重点示范冬小麦中后期精准灌溉追肥技术。在拔节期通过控制水肥进行蹲苗,在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精准灌溉追肥,扩大库容,延衰增重。
7.示范冬小麦防灾减灾绿色增产技术
(1)抓好镇压培育壮苗预防春季干旱倒春寒。
春小麦抓好播前播后镇压,压碎土壤坷垃,确保适深播种,促进出苗整齐;冬小麦返青期镇压、弥补田间裂缝、增温保境,促进小麦返青生长。
(2)及时浇补墒水避免春季死苗促小麦返青。
对于干土层厚度5厘米以上墒情差的冬小麦田,在气温稳定到3摄氏度以上时采用喷灌、滴管等节水灌溉方式及时浇补墒水,每亩水量控制在15方以内,达到补墒目的即可。
(3)抓好小麦后期“一喷三防”防早衰。
小麦抽穗至扬花前,亩用25%吡蚜酮悬浮剂20克+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10毫升+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5毫升+干基纯度98%以上的磷酸二氢钾100克+46%尿素200克+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3克,兑水叶面喷雾,可兼治蚜虫、吸浆虫、赤霉病和白粉病,抗干热风、防早衰。
(4)大力推进机收减损。
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收”的思想,提高小麦产区烘干能力,抓好应急抢收抢烘工作,减轻灾害损失。机收减损上,推广应用高效低损收获机械,加强农机手队伍管理、指导和培训,持续大力宣贯小麦机收作业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指导农机手及时调整机具参数、控制机收作业行进速度,提升减损技能和作业水准,推动机收作业精细高效、提质减损,指导农户和机手选择适宜收获时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抢收,组织开展机收损失监测调查,确保机收损失率低于2%,力争控制在1%以内。
三、任务内容
(一)建设内容
针对我区小麦生产中存播种量偏大、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度低等共性关键问题,在我区建设1个百亩指挥田、10个千亩示范方和1个万亩示范片。指挥田重点示范半精量播种、氮肥后移、化控防旺控旺转壮技术、小麦防灾减灾绿色增产技术、水肥一体化、生物蛋白酶抗病抗逆、茎基腐病和白粉病防控技术7项关键技术,半精量播种控制基本苗30万株/亩以上;千亩方和万亩示范片方重点示示范半精量播种、氮肥后移、化控防旺控旺转壮技术、小麦防灾减灾绿色增产技术、生物蛋白酶抗病抗逆、茎基腐病和白粉病防控技术6项关键技术,辐射带动全区。
(二)主要技术指标、经济指标
1.试验-示范-推广我区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集成;
2.万亩片、千亩方、百亩田亩产分别达到480公斤/亩、550公斤/亩、600公斤/亩左右。
3.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平均亩产比我区前三年单产提高4.4公斤以上。
(三)实施地点、规模
计划在崔黄口、河北屯、大良、大碱厂、曹子里、黄花店、白古屯、城关、泗村店、大王古庄、高村等镇实施。其中,在崔黄口镇建设1个百亩田,开展高产田核心技术示范,进行单产提升技术攻关,面积100亩。在崔黄口、河北屯、大良、大碱厂、曹子里、黄花店、白古屯、城关、大王古庄、高村等镇各建设1个千亩示范方。在崔黄口镇、白古屯镇大良镇及周边建设万亩示范片1个,推广示范精量半精量播种、化学防倒、氮肥后移等技术,总计辐射带动全区共10万亩冬小麦实现绿色高产高效和单产提升。
四、进度安排
2024年12月—2025年1月,制订并印发项目实施方案,落实技术集成示范区,确定1个百亩田,10个千亩方,1个万亩片,示范区总面积1万亩及辐射带动周边小麦产田共计10万亩;
2025年2月—3月,组织动员,宣传培训,开展田间技术指导服务,召开现场观摩会,进行技术培训400人次以上。对项目建设所需农资及服务统一招标采购;
2025年4月—5月,开展项目建设,指导技术落实,在示范区内,开展各项技术示范。组织专家测产。
2025年6月,对项目进行现场验收;
2025年7月-10月整理各示范区试验数据,总结试验示范结果,形成一整套小麦绿色高效单产提升技术模式,11月底前将项目总结报市农业农村委。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领导小组由区农业农村委主管副主任、区农业中心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组成,农业中心主任任组长,中心质量安全检测科及项目实施镇农业管理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和行政推动等工作。技术小组由区农业中心和项目实施镇的技术人员组成,设立技术负责人,主要负责制定项目技术方案,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项目总结、结题验收等。
(二)强化管理,督促检查
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建立完善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项目档案,及时将有关文件、实施方案、田间记录、测产结果和工作总结等归档立案,按照进度安排推进落实。建立督查报告制度,不定期派出工作指导人员,在关键节点深入项目实施地,了解情况,推进落实,促进项目有序开展。加强项目资金监管,规范管理办法,严格使用范围,落实监管责任,严禁截留挪用和超范围支出,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安全。项目完成后,进行验收。
(三)加强培训,示范展示
制定项目宣传方案,大力宣传推广成熟的技术模式,建立示范区,培养示范户,采取全程技术跟踪和服务指导。通过技术培训、示范展示、典型带动、宣传推动,辐射覆盖周边小麦主产区,开展多方位的农业推广服务,确保技术到位率。
(四)加强合作,搭建平台
联合农机、植保、种子、肥料等涉农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做好农机、植保专业化服务,为全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物服务。依托相关镇街农业服务部门,将通过招标采购的药品和肥料及时分配给开展单产提升项目的生产主体,并做好记录。
六、资金管理
本项目计划投入资金176万元,用于项目农资采购,宣传动员,现场观摩会和技术培训等方面资金支出。资金支出预算见附件。资金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小麦单产提升项目的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纳入农业农村部转移支付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列为约束性任务。项目管理遵循统筹兼顾、公开透明、规范管理的原则,补助资金实行“先实施、后补助”,突出引导性和激励性。
(一)补助对象
补助对象为承担小麦单产提升项目任务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种植主体。
(二)补助标准
1、生物蛋白酶抗病抗逆5元/亩;
2、茎基腐病和白粉病防控4元/亩;
3、氮肥后移肥料补贴80元/亩;
4、宣传、培训、交通费用6万元。
(三)资金拨付
补助资金按照采购方式结合种植面积进行分配。生物蛋白酶抗病抗逆、茎基腐病和白粉病防控、氮肥后移等项目所需农资通过统一招标采购以物化的形式补贴种植主体。
(四)组织验收
区农业农村委按时间节点组织验收,严格项目全程管理,落实项目招投标等制度,做好项目文件资料及实施过程资料的档案管理,尤其要在关键的采购环节,严控质量关,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各镇街应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组织推动,抓好宣传动员、质量监管等基础管理工作。对验收合格的,及时将验收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
(五)资金下达
根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预算下达情况和市财政支农预算总体情况,待市财政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预算、市财政转移支付预算下达至我区后,区级验收经公示无异议后,区农业农村委向区财政局提交有关材料,区财政局审核通过后结合预算安排情况拨付补助资金。
七、预期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总计带动47万亩,增收小麦206.8万公斤左右,较实施前2024年平均单产亩增产4.4公斤左右,平均亩产达到441.4公斤。增产小麦价格按照2.4元/公斤计算,增加经济效益496.32万元左右。
(二)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1.项目实施可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增加种麦收入,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农民种麦积极性,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外,项目实施可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技术素质,利于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推广。
2.项目推广的化肥控量增效、绿色植保控害技术,亩降低肥料用量2公斤以上,有利于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效益显著。
附件一:小麦单产提升示范技术任务分配表
附件二:武清区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区建设预算支出表
附件一
小麦单产提升示范技术任务分配表
镇 街 |
技术任务面积 |
崔黄口镇 |
氮肥后移1000亩、生物蛋白酶抗病抗逆10000亩、茎基腐病和白粉病防控10000亩、水肥一体化100亩 |
河北屯镇 |
氮肥后移1000亩、生物蛋白酶抗病抗逆5000亩、茎基腐病和白粉病防控5000亩、 |
大良镇 |
氮肥后移1000亩、生物蛋白酶抗病抗逆10000亩、茎基腐病和白粉病防控10000亩、 |
大碱厂镇 |
氮肥后移1000亩、生物蛋白酶抗病抗逆10000亩、茎基腐病和白粉病防控10000亩、 |
曹子里镇 |
氮肥后移1000亩、生物蛋白酶抗病抗逆15000亩、茎基腐病和白粉病防控15000亩、 |
黄花店镇 |
氮肥后移1000亩、生物蛋白酶抗病抗逆5000亩、茎基腐病和白粉病防控5000亩、 |
白古屯镇 |
氮肥后移1000亩、生物蛋白酶抗病抗逆15000亩、茎基腐病和白粉病防控15000亩、 |
泗村店 |
氮肥后移1000亩、生物蛋白酶抗病抗逆15000亩、茎基腐病和白粉病防控15000亩、 |
大王古庄镇 |
氮肥后移1000亩、生物蛋白酶抗病抗逆10000亩、茎基腐病和白粉病防控10000亩、 |
高村镇 |
氮肥后移1000亩、生物蛋白酶抗病抗逆5000亩、茎基腐病和白粉病防控5000亩、 |
武清区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区建设预算支出表 | ||||
支出项目 |
单 价(元/亩) |
面积(亩) |
合计 (万元) |
实施地点(含面积) |
氮肥后移 |
80 |
10000 |
80 |
崔黄口、河北屯、大良、大碱厂、曹子里、黄花店、白古屯、大王古庄、高村镇、泗村店镇各1000亩。 |
生物蛋白酶抗病抗逆 |
5 |
100000 |
50 |
崔黄口10000亩、河北屯5000亩、大良10000亩、大碱厂10000亩、曹子里15000亩、黄花店5000亩、白古屯15000亩、大王古庄10000亩、泗村店15000亩、高村镇5000亩。 |
茎基腐病和白粉病防控 |
4 |
100000 |
40 |
崔黄口10000亩、河北屯5000亩、大良10000亩、大碱厂10000亩、曹子里15000亩、黄花店5000亩、白古屯15000亩、大王古庄10000亩、泗村店15000亩、高村镇5000亩。 |
宣传费 培训费 交通费 |
—— |
—— |
6 |
|
总计 (万元) |
176 |
附件二
备注:
1、半精量播种:通过精量播种,亩节省用种10公斤以上,构建合理的高产群体结构,木基本面30万以上。
2、氮肥后移:第一次追肥在小麦拔节期4月上中旬每亩追施17.5公斤左右31∶0∶4(总含量35%)氮钾复合(混)肥含硼、锌肥料,加入助剂提高肥料吸收利用率,面积10000亩;第二次追肥在小麦抽穗期5月上中旬进行,每亩追施7.5公斤左右32∶0∶15(总含量47%)氮钾复合(混)肥,加入助剂提高肥料吸收利用率,示范面积10000亩。两次定制肥价格约80元/亩,通过政采分别招标采购,分发给各生产主体,用于1个万亩示范片10000亩冬小麦。
3.生物蛋白酶抗病抗逆:针对倒春寒、高温、干旱等恶劣天气及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黑穗病等多种小麦病害,推广喷施生物酶包括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生物酶营养元素,在小麦抽穗期5月上中旬喷施酶制剂高产元素100毫升/亩,起到激活细胞活力,防止黄叶、落叶、提高植株抗病抗逆能力,快速提升作物长势、加速新陈代谢,提高植株抗旱、抗寒、防涝、抗病能力,植株健壮不早衰,延长小麦灌浆期,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示范面积10万亩采购价格约5元/亩,带动全区麦田生产管理。
4.化控防旺控旺转壮:冬小麦起身期,即4月5日前后,结合化学除草,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60-65克,或50%的矮壮素水剂200毫升,兑水30公斤叶面均匀喷雾;春小麦植株3大叶至3叶1心期,即4月10日前后,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60-65克,或50%的矮壮素水剂200-250毫升,兑水30公斤叶面均匀喷雾。
5.茎基腐和白粉病防控技术:亩用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5毫升,兑水叶面喷雾,防控茎基腐病和白粉病,增强植株抗逆能力。示范面积10万亩采购价格约4元/亩,用于全区麦田生产管理。
6.水肥一体化: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指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小麦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定时、定量供水、供肥,还可节约劳力的新技术。重点示范冬小麦中后期精准灌溉追肥技术。在拔节期通过控制水肥进行蹲苗,在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精准灌溉追肥,扩大库容,延衰增重。
7.冬小麦防灾减灾绿色增产技术:
(1)抓好镇压培育壮苗预防春季干旱倒春寒。
春小麦抓好播前播后镇压,压碎土壤坷垃,确保适深播种,促进出苗整齐;冬小麦返青期镇压、弥补田间裂缝、增温保境,促进小麦返青生长。
(2)及时浇补墒水避免春季死苗促小麦返青。
对于干土层厚度5厘米以上墒情差的冬小麦田,在气温稳定到3摄氏度以上时采用喷灌、滴管等节水灌溉方式及时浇补墒水,每亩水量控制在15方以内,达到补墒目的即可。
(3)抓好小麦后期“一喷三防”防早衰。
小麦抽穗至扬花前,亩用25%吡蚜酮悬浮剂20克+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10毫升+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5毫升+干基纯度98%以上的磷酸二氢钾100克+46%尿素200克+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3克,兑水叶面喷雾,可兼治蚜虫、吸浆虫、赤霉病和白粉病,抗干热风、防早衰。
(4)大力推进机收减损。
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收”的思想,提高小麦产区烘干能力,抓好应急抢收抢烘工作,减轻灾害损失。机收减损上,推广应用高效低损收获机械,加强农机手队伍管理、指导和培训,持续大力宣贯小麦机收作业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指导农机手及时调整机具参数、控制机收作业行进速度,提升减损技能和作业水准,推动机收作业精细高效、提质减损,指导农户和机手选择适宜收获时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抢收,组织开展机收损失监测调查,确保机收损失率低于2%,力争控制在1%以内。
8、宣传费、培训费、交通费:用于农户的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示范观摩、交通方面等支出,及制作“高质高效标牌”、宣传、技术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