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无障碍 简体 | 繁体 长者模式 长者模式

武清区202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
来源:天津市武清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09-21 14:27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三农“压舱石”必须夯实基础,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三农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务必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不容有失。2022年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产出来”“管出来”和“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等重要指示,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食安委《202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农业农村部《202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天津市202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等文件精神,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统筹发展和安全,兼顾服务和管理,“守底线”“拉高线”同步推,“保安全”“提品质”一起抓,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核心,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围绕“五个着力”,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不断巩固稳中向好态势,推动形成发展高质量、监管高水平的新格局,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着力提升监管执法能力

(一)深入开展“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聚焦容易出现问题的豇豆、韭菜、芹菜、鸡蛋、牛羊肉及水产品等19种食用农产品,采取“四个一”精准治理模式,实施网格化监管,加强技术指导和风险监测,着力发现违法违规线索,真刀真枪查找问题,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努力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严格农药兽药生产经营管理,重点抽查违法添加禁限用物质隐性成分,严厉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精准掌握种植养殖情况,以镇街为单位分品种摸清生产基地(生产者)的种植面积、养殖存栏、产量、病虫害发生、用药习惯、农产品上市等情况,建立生产主体名录库。(填写附件2、3、4)推进生产用药记录规范化,强化生产过程控制服务。转变种植养殖方式,指导农户采用绿色技术模式,摒弃大肥大水大药的传统习惯。倡导绿色防控技术,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和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

(二)持续严打禁限用药物违法使用。按照区食安办统一部署,立足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严的主基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面开展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百日行动”,严惩重处各类食用农产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针对禁限用农药、食品动物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产蛋期不得使用兽药、停用兽药使用问题,坚持“零容忍”,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加大日常执法检查力度,用好快速检测手段,实行精准监管。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扎实开展监督抽查、飞行检查、暗查暗访。针对违法犯罪对象多元化、行为链条化、手段网络化的新形势,突出严、快、猛、准、狠,严密摸排犯罪线索,精准抽检监测,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重典打击。严格实行“双随机、一公开”,及时公布监督抽查发现的问题产品信息,强化检打联动,做到有案必查。广泛开展禁限用药物违法警示教育,公布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行刑衔接重大案件和典型“小案”。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受理核查机制,鼓励社会监督。

(三)严控常规药物残留超标。强化“产”“管”两方面力量联动,加强科学用药宣传指导,推动种植养殖者落实豇豆、韭菜、芹菜、蛋鸡、乌鸡、肉牛肉羊、养殖水产品等重点品种的质量安全管控技术性指导意见。规范实施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的指导意见,推广应用一批禁用药物和常规残留速测方法。探索推动农药销售档案中记录施药对象及用途。加强法治宣传,在农兽药经营门店、种植养殖基地和合作社场所张贴禁限用药物清单等宣传资料。采取下乡进村、进场入户等方式,发放宣传告知书及安全间隔期、休药期规定,增强生产经营者法治观念和质量安全意识,促进生产经营者履行主体责任。在农产品上市高峰期,加强常规农兽药残留的监督抽查,发现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置并督促整改到位,让种植养殖者牢固树立“不合格不上市”的意识,纠正常规农兽药可随意使用的错误认识。坚持强化监管与指导服务并举,针对基层监管人员和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培训机制,对规模化生产主体,年内至少组织一次安全用药培训,推动常规药物残留超标问题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四)扎实开展农资打假。围绕稳产保供,扎实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侵害农民利益、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农资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维护农资市场秩序。在春耕秋播重点农时,对全区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农资生产企业和经营门店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100%全覆盖。深挖链条式制假售假窝点,查处一批违法案件,曝光一批典型案例,销毁一批假劣产品。积极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从生产源头、流通渠道、消费终端多管齐下,不断提高绿色优质农资产品市场占有率。落实农资打假联席会议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生产流通领域违法行为的联合惩戒力度。针对网络销售假劣农资问题,联合市场监管、工信、网信等部门打击互联网违法销售行为。

(五)保障重大活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庆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和巡查检查力度,坚决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二、着力提高风险防控及应急处置能力

(六)科学有效实施定量检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控定量监测计划,坚持大宗产品不放松,特色小宗不落空,重点品种持续监测,其他品种轮动监测。针对问题突出的农产品,会同行业相关部门深挖问题成因,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区级开展定量监测不少于2400批次,全年努力完成定量检测2批次/千人任务。

(七)全面系统开展风险监测。坚持问题导向,结合近年来风险评估结果,围绕我区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产品、水产品、生鲜乳及粮食类产品等,全面系统地开展风险监测和隐患排查。配合农业农村部和市农业农村委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任务。针对发现的问题隐患,采取有效针对措施,切实增强风险预警能力。

(八)强化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根据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发现的问题,科学制定监督抽查方案,进一步提高抽查的靶向性、真实性和覆盖面。严格规范执行《天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实施细则》,执法人员在实施监督抽样前,依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印发《农产品生产主体质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试行)》,对生产主体进行监督检查。区农业综合执法支队要加强与抽检单位的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法定工作流程和抽样标准规范操作。区级监督抽检问题发现率不低于1.4%,强化“检打联动”,对于监督抽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跟进执法,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九)全面高效实施快速检测。坚持快速检测与定量检测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镇街基层检测站点和外埠进津畜禽公路检查站检测室作用,对重点农产品采收上市前开展禁限用物质和常规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努力实现辖区内所有生产主体农产品快检100%全覆盖。针对韭菜、豇豆、芹菜、猪肉、牛羊肉、禽蛋、“四条鱼”及鲤鱼、草鱼、鲫鱼等容易出现问题较为突出的农产品开展克百威、毒死蜱、甲拌磷、腐霉利、氟虫腈、灭蝇胺、瘦肉精、氯霉素、孔雀石绿、氟喹诺酮类、硝基呋喃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甲砜霉素、氟苯尼考、金刚烷胺、喹乙醇等物质快速检测。特别是加大中小散户检测频次和检测覆盖率,提高问题发现率。

(十)加强舆情监测和应急处置。各镇街要根据机构改革和部门职能变化情况,及时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断强化安全隐患排查,加快形成涵盖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巡查检查、农产品检测把关、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及上市农产品可追溯的全程风险防控体系。立足稳字当头,坚决打好风险防控主动仗。做好重要时间节点的应急值守工作,强化重点舆情监测预警,对负面舆情和突发事件做到快报、快核、快处置,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十一)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质量月主题活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校园、入村(社区)等系列宣传活动,组织检测机构、风险评估实验室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依托专家团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升公众消费信心。

三、着力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

(十二)进一步完善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构建以安全、绿色、优质、营养标准为梯次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围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等方面,落实切实有效、简便易行、紧贴生产实际的标准化生产。鼓励放心农产品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制定高于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开展对标达标提质行动,强化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加强标准宣贯培训,将农产品质量控制规范、技术规程和相关标准印制成简明操作手册和“明白纸”,发放给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促进其依标生产。

(十三)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突出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构建以产品为主线、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充分挖掘遴选我区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打造一批标准综合体。

(十四)持续推进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提升行动。巩固提升放心农产品系列工程建设成果,积极推进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创建。结合实施“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完善提升放心农产品基地“五个一”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作为国家级农安区年内完成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创建不少于20个。落实《农产品生产主体质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试行)》,统一标准化管理措施,推动中小农户按标生产,落实产品批批自检或委托检测,依托放心农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努力实现100%质量安全可追溯。

四、着力提升质量安全治理创新能力

(十五)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巩固我区农安区建设成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保在体系建设上的人、财、物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等各项工作得到充分保障,指标考核、质量安全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标准不降低、不滑坡。

(十六)全面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压实种植养殖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动落实自控自检要求,将质量安全贯通种植养殖全过程,产品采收上市前,检测和承诺合格,规范出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实现生产过程管控和带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两个“达标”。进一步完善合格证开证主体名录库,重点将小散农户全部纳入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实施范围,推进生产主体全覆盖。加快承诺达标合格证推广应用,将承诺达标合格证与参加展示展销,参评各类品牌、奖项和项目支持等相挂钩,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开尽开。强化对开证主体的监督管理和巡查检查,加强带证农产品监测和承诺合格而抽检不合格问题查处,确保承诺达标合格证真实开具、有效使用。

(十七)实施农产品全程追溯促进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化建设,将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与追溯管理制度相结合,在规模化生产主体规范实施二维码追溯合格证。落实全国政协“关于推进重点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先行先试的提案”要求,积极配合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探索京津冀地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先行先试。

(十八)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管理。指导全区农产品基地按照绿色优质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引导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增加“三品”企业和产品的数量,认证总数较上年度增长不少于3个。强化证后监管,加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抽检力度,对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的认证产品,提高“三品”的含金量。深入开展生产操作规程“进企入户”,督促获证企业严格依标生产。开展“春风万里,绿食有你”绿色食品宣传月活动。加快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培育地理特色鲜明、发展潜力明显、市场认可度高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积极申报实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

(十九)加快推进农安信用管理。落实《天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健全完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加强日常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测和动态评价,将“双随机、一公开”日常巡查、监测抽检与信用等级相结合,建立重点关注主体名单,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探索“信用+合格证”“信用+产品认证”等模式,对严重失信主体,落实联合惩戒措施,严格限制参与展示展销、品牌推选、项目申报等。

(二十)创新农安监管有效机制。健全农产品“三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及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机制,巩固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成效。推动建立以严格监管的“国律”为基础、质量认证的“他律”与承诺主体的“自律”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增信机制,打造一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协同发展典型。实施农产品全程追溯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有机衔接机制,加强部门协作、政企协同,共同探索在学校食堂、农贸批发市场、大型商超率先开展追溯试点,推动落实产地直销农产品带证销售。落实市农业农村委、市市场监管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的工作意见》,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主动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联合检查,从市场流通准入环节倒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履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出证义务。

五、着力提升监管综合保障能力

(二十一)全面推进基层网格化智慧监管。强化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智慧监管。区农业农村委要统筹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和区农业综合执法支队,稳定完善监管队伍,确保工作有人干,推动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实落地。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指导各涉农镇街,贯彻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的意见》,按照“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的架构,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域覆盖、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监管模式,巩固强化已建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健全完善镇街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点设置,开展星级监管站建设,推动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提升。加强镇街级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开展“菜单式”培训,各涉农镇街填写镇街监管人员名录(附件1).全面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监管、执法、监测和追溯APP系统,依据《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日常巡查工作规范(试行)》,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日常巡查和执法检查,实现监管工作痕迹化、采集信息标准化、检查内容数字化。各镇街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做到巡查检查全覆盖,对家庭农场和种养殖户每月巡查检查覆盖率不低于监管名录的50%,在用药高峰期和重点农产品集中上市期,应当加大巡查检查频次。

(二十二)强化检测体系能力建设。指导区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开展“双认证”。强化农产品检测机构日常监管,开展基层检测机构人员培训,提高抽样和检测能力水平。完善镇街快检站建设,确保正常运行,有效服务区域内中小散户农产品上市前快速检测。将镇街基层检测能力建设情况列入对各镇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考核项目予以推动。

(二十三)强化责任落实。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要求,督促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地方属地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抓实抓细。严格开展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质量工作、打击侵权假冒、“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考核,创新考核方式,健全完善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

(二十四)持续强化作风建设。坚持抓党建、带队伍、促业务,组织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推进监管队伍作风转变,打造“本领强、素质高、作风硬”的全区农安监管队伍,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斗志昂扬、埋头苦干。牢固树立“发现问题是业绩,解决问题是政绩”的理念,敢于较真碰硬,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回避矛盾问题,不怕红脸出汗,以优良作风推动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向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