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全面加强我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
学校领导班子要将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作为重要内容,严格执行劳动教育课程安排,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在年度述职报告中总结劳动教育工作并接受群众的民主评议。
二、保证劳动教育课时
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从一年级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独立开设劳动与技术课程,普通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突出加强劳动教育,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
三、劳动教育学段内容要求
1. 小学
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爱惜劳动成果。指导学生:1)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洗,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提高个人生活自理能力;2)参与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等,培养集体荣誉感;3)照顾身边的动植物等,关爱生命,热爱自然。
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指导学生:1)学会洗衣,打扫庭院等,每年学会 1-2项生活技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2)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3)初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和生活自理,知道生活用品、食品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
2.初中
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安排劳动教育内容,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安全意识,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让学生:1)承担一定的日常保洁、烹饪、家居庭院美化等劳动,进一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2)定期开展校园包干区域设计、美化和维护,以及助残、敬老、爱老等服务性劳动,初步形成对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3)适当体验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布艺等项目劳动及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参与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 学习相关技术,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
3.普通高中
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 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指导学生:1)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和校内外公益劳动,强化劳动自立和责任担当意识;2)学习和掌握通用技术课程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走进创客空间,提高创意物化能力;3)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1—2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4.中职学校
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增强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劳动技 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组织学生:1)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自我管理生活,提高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2)定期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劳动,做好校园环境秩序维护,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为他人提供相关公益服务,培育社会公德,强化爱国爱民的情怀;3)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
四、注重全学科渗透劳动教育
各学科挖掘课程内容,注重实现“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中小学建立班级劳动值日制度,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不少30分钟。在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在没有安排劳动周集中劳动的学期,由学校组织学生按照不低于一周的劳动时长,开展校内外劳动、居家劳动、研学劳动等劳动技能类实践课堂学习。
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学校要将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建设之中。要通过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 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要举办“劳模大讲堂”“优秀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 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特别是身边的普通 劳动者事迹,让师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 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 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六、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
每个街镇至少建设1个劳动实践基地。根据区域地理的田地、林地、鱼塘、镇街等特点和工业、商贸、服务、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特点,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建设一批劳动教育特色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在校园内开发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学校劳动教育场所和资源共建共享,鼓励中职学校建设适合普通中学学生开展职业技能训练的职业体验中心,对普通中学开放并提供相应的职业体验课程。直属中小学和民办中小学至少有一个校内或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七、聘请兼职劳动教育教师
鼓励学校聘请劳动经验丰富、有技术专长的劳动模范、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院校教师、工厂技师、学生家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
八、加强安全保障
校内外劳动教育均要强化安全措施,落实安全责任。各学校组织开展校外劳动教育活动要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校外集体活动方案报局综合素质科备案,切实做好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
九、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组织开展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
十、强化劳动教育质量监测
把劳动教育作为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对各学校履行劳动教育职责情况进行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