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版本小于11,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
当前位置:

《武清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清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政策解读

来源:  规划和自然资源武清分局 发布时间: 2019-06-17 16:50

  一、 工作背景

  (一)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

  1、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并重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落实高质量发展。武清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正是积极贯彻落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探索“多规合一”的实现方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落实全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重要举措。

  2、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人的需要塑造高品质国土空间。基于此,我们将“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融入此次武清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以破解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3、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中提出的国土空间规划要“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武清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实施、监督、评估、预警的全链条管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充分发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

  (二)体现新时代空间规划重要意义

  1、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为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中提出关于2020年全面完成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武清区作为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先行先试区,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通武廊”战略合作等契机,结合自身发展诉求,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金三角”的作用。

  2、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乡村振兴是以乡村走向现代化,重构乡村社会经济,统筹城乡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一体化为本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面对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我们提出立足武清乡村的实际问题与诉求,从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人才等多角度考虑,提出综合解决方案和支撑政策,指导武清区乡村现代化建设有序推进。

  3、全域全类型用途管制

  国土空间规划是指导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工作,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对此,我们编制武清区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和实施全域全类型用途管制制度,正是为了规范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积极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有效管控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

  二、 工作目标

  1、一本引领武清高质量发展的规划

  为积极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目标,我们提出编制“一本”指引武清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规划,指导武清资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及修复等活动,实现以高品质规划助推高质量发展。

  2、一张探索规划管理新模式的蓝图

  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现状评估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8号)中提出建设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要求。我们将整合各类空间关联数据,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类空间管控要素精准落地,逐步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3、一套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的机制

  基于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中对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解,我们探索建立一套“层级清晰、事权对应、保障有力、行之高效”的规划实施管理与保障机制,以此提高空间治理问题的识别能力。

  三、 工作任务

  (一) 开展专题研究,剖析发展问题

  为进一步突出武清区的地域特点,解决武清发展过程中的痛点与难题,我们分别从区域协同、新型城镇化、产业创新转型、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全域国土空间管控和生态修复等方面设置16个专题。分别包括3个落实新政策型,对接落实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新政策新要求,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等相关专题研究;7个既有成果深化型,对已有工作基础和研究成果进行深化、补充和提炼研究;6个补缺型,对标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新要求,并对既有工作进行查漏补缺,完善规划研究。

  (二) 确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目标,凝聚发展共识。

  武清作为以京、津、雄三地形成核心三角上的关键节点,要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武清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当先锋、当猛将、唱重头戏”的重要作用。随着京廊滨、雄武承城际铁路等京津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初步奠定武清区轨道交通核心枢纽的定位,未来武清区会更加深入地支撑“轨道上的京津冀”,在构建京津冀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空间中发挥重要作用。

  良好的区位优势不仅给武清带来了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挑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加强交界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的要求,武清地处京津冀交界地区,一方面享受融入城市组团,加强协同对接,有序跨界联动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武清的发展也受到“坚持统一规划、保障统一政策、实现统一管控”的制约。因此,武清更要立足全局,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必须找准定位,确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目标,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为建设水城交融、大美武清提供支撑。

  (三) 统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强化全域管控。

  1、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通武廊”战略合作、雄安新区等国家战略,落实天津市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提出武清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空间布局、文化传承保护等领域的区域合作重点与方向。我们要探索建立交通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用、产业分工协作、生态共建共治和文化互补共荣的协同机制,共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2、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3、全域规划控制线

  按照事权清晰、主导功能明确的原则,我们积极探索建立统一的控制线管控体系,明确总体目标和空间布局,统筹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并在此基础上,划定紫线、绿线、蓝线等控制线。

  (四) 划定规划分区,强化全域用途管制。

  从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绩效、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划定全域国土空间用途分区,对所有国土空间用途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因地制宜制定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各用途分区的管控目标、管制规则与转用规则,为武清规划实施管理留出弹性空间。探索城镇开发边界内外的建设管制方式: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建设,按照主导用途分区,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统筹各项要素,优化资源配置。

  (五) 统筹各专项要素,优化国土空间资源配置。

  以国土空间格局为指引,引导各项要素的合理配置。此次规划强调要素配置的系统性、协调性与公平性,使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目的与现实意义通过合理的资源统筹,切实服务于武清的社会民生。

  1、自然生态要素

  统筹全域各类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确定自然资源保护底线和利用上线,提出各类自然资源供给总量,结构优化、布局调整的重点和方向;落实大运河、大黄堡湿地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明确范围、布局与保护利用指引。识别重要生态基底及廊道,连通交通沿线绿地、湿地、公园等生态廊道系统,明确生态廊道类型、范围、布局与保护指引;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明确保护要求与措施。

  2、城乡发展要素

  综合评价全域发展条件,合理预测近远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镇街发展目标和路径,形成各镇街差异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确定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和建设标准,研究提出城镇开发边界内结构性水体、绿地等开敞空间的控制范围和分布要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和要求;明确武清新城、京津产业新城及各镇街主要发展方向、空间形态与用地结构,预留弹性发展空间,引导内部结构和布局优化;确定全域村庄的发展定位与分类、体系结构、用地规模和建设标准;结合二三产业的发展基础与发展条件,明确武清产业发展思路与策略,提出发展方向和重点;优化产业结构,确定产业准入规则与负面清单,提出产业空间优化与整合提升的原则与措施;明确武清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提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和要求,确定保护目标、保护原则、保护范围和要求;确定总体风貌定位和分区,对城镇、乡村、郊野等不同风貌片区提出城市设计分区指引。

  3、综合支撑要素

  突出城乡一体化要求,确定全区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明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和标准,建立社区生活圈体系,推动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服务范围全覆盖;明确水资源配置方案,提出能源、水利、电力、信息、给水、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及环保、环卫、殡葬等设施规模,构建基础设施网络;明确防灾减灾目标、设防标准、防灾设施布局与防灾减灾措施,划定涉及城市安全的重要设施范围、通道以及危险品生产和仓储用地的防护范围;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建设方针、总体规模、技术指标和总体布局,划分重点区域、一般区域,提出规划策略;分层级提出绿地、水系景观系统、公共开敞空间的结构、布局、建设标准和规划策略。

  4、农地资源要素

  落实“三位一体”耕地保护任务,确定补充耕地集中整备区规模和布局;调整优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和边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

  按照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统筹农业生产布局,确定各类农用地资源供给总量;加强耕地、园地、林地等保护与利用,提出结构优化以及布局调整的重点和方向,提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指引;明确设施农用地规模与布局,提出设施农业用地需求和规划指引。

  (六)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1、国土综合整治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统筹国土综合整治工作。首先,我们注重建设用地存量更新与减量化。调整优化建设用地内部结构,提出城市有机更新、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建设用地减量化等实施路径;其次,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合理安排农村产业用地,提出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支撑农村产业发展的策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最后,着力打造都市现代化农业。推动城乡统筹、夯实“三农”发展基础。通过开展农村综合整治,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进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使农民生产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2、生态保护修复

  (七)健全传导机制,保障规划落实

  1、建立传导机制

  1)规划传导。构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类规划管控体系,明确各类规划编制要求及管控要点、要求,强化总体规划对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2)层级传导。构建“区-镇街(单元)-村(片区)” 三级规划事权传导机制,将规划控制指标、空间控制线、规划分区等分解落实到各镇街(单元),明确镇级规划的引导和要求,提出村级(片区)规划引导。

  3)时间传导。分别确定2025年、2035年两个阶段的规划目标与任务;同时,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编制5年规划实施方案。

  2、制定保障措施

  1)配套政策。按照政策精准化、措施精细化、协调机制化的要求,从加强农用地结构、空间及功能复合利用引导,鼓励建设用地功能复合优化、融合发展与混合使用,积极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再利用,有序调节土地供应等方面,提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的系列政策要点。

  (2)规划监督实施。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的执法督查内容,对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各类管控边界、约束性指标等管控要求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建立规划定期评估机制,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规划定期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

  

附件:
 
分享到: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