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情概览
建置区划
【位置面积】 武清区是天津市辖区,地处天津市西北部,位于北纬39°07′~39°42′,东经116°46′~117°19′。东与天津市宝坻区、宁河区毗邻,西与河北省霸州市、廊坊市接壤,南连天津市北辰区、西青区,北接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隔青龙湾减河相望。区域面积1574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位于杨村街道。区人民政府距北京市区80千米,距天津市区36千米,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39千米,距首都国际机场83千米。
【建置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统一中国,“分天下为郡县”,始置泉州县。西汉初置雍奴县,与泉州县同属渔阳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直属幽州总管府,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幽州为涿郡。唐高祖武德初年(618),复涿郡为幽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十道,属河北道幽州。玄宗天宝元年(742)正月,改幽州为范阳郡,八月二十四日,改雍奴县为武清县。肃宗乾元元年(758)罢郡,复为幽州。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入北宋,属燕山府,宣和七年(1125)复入金,属燕京路析津府。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改燕京路为中都路,改析津府为永安府,二年(1154)改称大兴府。章宗承安三年(1198),武清改隶盈州,未久,废盈州,复隶大兴府。元太祖十年(1215),武清属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改燕京路为中都路。至元九年(1272),改为大都路,即元大都。至元十三年(1276)改隶漷州。明初(1368—1378)属漷州,洪武十二年(1379),改属顺天府通州。清初属顺天府通州,世宗雍正三年(1725)九月,改隶天津州,四年(1726)八月,复归顺天府通州,六年(1728),直属顺天府(今北京),归东路厅管辖。1973年7月7日划归天津市。2000年6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天津市撤销武清县,以原行政区域设立武清区。
【行政区划】 2001年10月,双树、后巷、聂庄子、北蔡村、大沙河5个乡,分别并入大良、崔黄口、梅厂、南蔡村、河西务5个镇,武清区形成29个乡镇街道区划。2013年,曹子里、大黄堡、白古屯、高村、豆张庄5个乡全部实现撤乡建镇,形成29个镇街区划,分别为大碱厂、崔黄口、梅厂、上马台、大良、河北屯、下伍旗、南蔡村、泗村店、大孟庄、河西务、城关、大王古庄、东马圈、黄花店、石各庄、陈咀、王庆坨、汊沽港、曹子里、大黄堡、白古屯、高村、豆张庄24个镇,杨村、徐官屯、东蒲洼、黄庄、下朱庄5个街道,辖622个行政村、113个社区居委会。
自然地理
【地质地貌】 武清区位于华北沉降带的冀中坳陷北部,南部与北部差异显著。武清凹陷位于北运河以东,北、东、南三面皆为断裂线所控制,是长期发育的深凹陷,轴向北东35°~40°。全区被深厚新生代松散沉积物覆盖,地下岩石基底断裂构造复杂。区境处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地面倾斜平缓,最高处海拔13米,最低处海拔2.8米,河流冲积规律,境内地势自西、北、南三面向东南方向倾斜,形成微度起伏的冲积平原。
【河流水文】 武清区境内有京杭大运河北运河段纵穿南北,永定河横贯东西,龙凤新河、龙河等东流迂回入海,区境内河道269.7千米,年径流量4.2亿立方米。有永定河、北运河、龙凤河、青龙湾河4条一级河道,龙河、龙北新河、凤河西支、龙凤河故道、中泓故道、机场排河、狼尔窝引河7条二级河道。
【土壤植被】 武清区境域土壤多发育为潮土,随着地势的高低变化,依次分布为普通潮土、盐化潮土、湿潮土。境内自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类型,生长于农田隙地、河流、洼淀、沼泽、水塘、古河道、沙地和盐碱地等处,同时存在洼地和沼泽植被、水生植被、沙生植被和盐生植被等类型。
【气候】 武清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高空大气环流属盛行西风带,四季分明,降水集中,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武清区近30年(1991—2020年)年平均气温12.9℃、极端最高气温40.6℃、极端最低气温-19.5℃。年平均降水量523.0毫米,年日照时数2304.3小时。2022年,武清区年平均气温较历年偏高,年降水量较历年偏少,年日照时数较历年偏多,极端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局地气象灾害明显,暴雨、局地强对流、雷电、大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年平均气温13.2℃,比历年平均气温高0.3℃。其中,2、10、12月气温较历年同期偏低,其他各月均比历年同期偏高或持平。6月25日最高气温达到39.4℃,为2022年极端最高气温。2月14日最低气温达到-12.3℃,为2022年极端最低气温,低温天气对区内农业生产未造成显著影响。年降水量450.4毫米,比历年平均降水量偏少72.6毫米。其中,2、4、5、6、7、9、12月比历年同期偏少,1、3、8、10、11月比历年同期偏多。年日照时数2649.1小时,较历年偏多344.8小时。其中,3、11月比历年同期偏少,其他各月均比历年同期偏高。出现雨雪90天、大雾26天、霾18天。出现大风6天,极大风速21.8米/秒,出现在3月4日。
自然灾害
【高温灾害】 2022年,武清区6月1日—9月15日,呈现气温偏高,风力偏小,降雨量偏少的特征,极端最高气温39.4℃,高于历年同期37.7℃,高温日数14天,其中6月8天、7月2天、8月4天。
【暴雨】 2022年,武清区有33天出现降雨,雨量分布不均,局地雨强大。出现暴雨以上降雨日数13天,且多伴有雷电和短时大风。分别出现在6月11日夜间、26日夜间、27日夜间、28日夜间、30日夜间、7月2日夜间、7月3日上午和夜间、7月5日白天到夜间、7月26日白天到27日清晨、7月27日白天、8月4日夜间、8月14日白天、8月18日夜间。其中,8月18日02时—19日00时,出现明显降雨天气,全区平均降雨量45.5毫米,最大降雨量64.6毫米,出现在下伍旗镇,最大小时降水量26.3毫米,出现在王庆坨镇,其中有12个站降雨量达到暴雨量级,未造成严重危害。
【暴雪】 2022年,武清区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2月12—13日,各镇街普降中到大雪,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伴有大风降温天气。累计降雪量4.4毫米,积雪深度5厘米,达到中到大雪量级,12日傍晚至13日上午,出现东北风4至5级阵风6级。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22年,武清区土地面积1571.69平方千米,其中农用地1099.37平方千米、建设用地402.67平方千米、未利用地69.65平方千米。
【石油、地热资源】 武清区境域发现的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煤层气、地下热水等资源。境内含油气地层分布广、厚度大,处于境内东北部的武清凹陷是天津市重要的储油气构造,油层多、储量大、油质好。在京沪铁路北京至南仓段与北运河之间地区,发现有上古生界含油岩层。境内南部的王庆坨镇一带为地热异常区,面积130平方千米。境内东部的上马台镇和大黄堡镇属于潘庄地热异常区西部地区,地下储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水资源】 2022年,武清区水资源总量2.8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4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6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1.46亿立方米。
【野生动植物资源】 武清区记录有野生动物247种,其中鸟类214种、兽类17种、两栖动物6种、爬行动物1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有丹顶鹤、东方白鹳、大鸨、金雕等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有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42种。鸟类以旅鸟为主,夏候鸟次之,冬候鸟种类最少。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线路上重要停歇地中转站和鸟类重要繁殖地,旅鸟种数达到110种,有56种鸟类在区内繁殖。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分布广泛,具有很大经济价值,是当前国内外研究遗传育种的重要抗盐种质资源和基因库。
人口 民族 宗教
【人口】 1953年,武清区人口总数为473458人,2020年增加至1151313人,呈增长态势。1982年,人口由年轻型发展为成年型,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性别比始终保持基本平衡,由1964年的101.38(女=100)发展至105.94(女=100)。截至2022年年底,武清区户籍人口1109651人,其中男性人口546833人。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全年人口出生率6‰,人口死亡率5.7‰。2022年年末,武清区常住人口113.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3.8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6.0%。
【民族】 武清区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1964年,有少数民族7个,2022年增加至42个。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为回族、满族,2010年有回族10282人、满族3081人,2022年有回族1.23万人、满族1.39万人。2022年,武清区少数民族户籍人口数量占全区户籍人口总数3.3%。境域内有少数民族村6个,分别为河西务镇三街村、四街村、上刘庄村、周羊庄村、土城村、五七村。
【宗教】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武清区境内已有佛事活动,辽、金、元、明、清最为兴盛,隋唐时期建庙宇数座,清末,有庙宇927座。境内最早的道教庙宇为泗村店镇旧县村天齐庙,始建年代不详,元至元五年重建,道教许多活动转化为民间风俗,其中河北屯镇的中幡花会富有道教色彩。元朝,回族在境内定居,始有伊斯兰教,又称回教,杨村街道、河西务镇均建有清真寺。清末,基督教传入境内,教堂建在城镇,称福音堂或公理会、神召会等。清末,天主教传入境内,天主教堂多建于乡村。2022年,武清区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4类宗教,有依法登记备案的宗教活动场所12处、固定活动处所35处,有宗教教职人员30人,有信教群众9000余人。
历史人文
【历代名人】 武清区自古人杰地灵。秦汉时期,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寇恂在此被封为雍奴侯。渔阳雍奴人鲜于璜通过察举制度进入仕途,累迁雁门太守,武清区高村镇兰城村发现《鲜于璜碑》。东汉尚书令阳球,渔阳泉州人,性情耿直、刚强不阿,在任期间消灭贼寇,拘捕捉拿奸诈官吏。三国时期,渔阳雍奴人田豫屡建军功,计筑长城,位列九卿。北魏时,渔阳雍奴人高闾颇受皇帝器重,历经六代皇帝,生前被授予光禄大夫官职,获赐金印章紫绶带,死后加封镇北将军、幽州刺史。明代,郭县人李伟先封武清伯,后封武清侯,死后赠安国公。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曹化雨不畏奸臣强暴专横,上奏书检举揭发,使百姓安居乐业,把俸禄献给军队,替贫民出银办丧。清代,李炜出任山东巡抚期间整纪纲、振文教、戒贪腐,颇有政声,归乡居家后好公益、修文庙、建义学,康熙帝南巡召见他,并驻其家,荣宠有加。民国时期,《新天津报》创办人刘髯公誓死不让《新天津报》为日本人所利用。抗日战争时期,武清县城关人许惠东任华北抗日协会会长,支援华北各地抗日游击队,组织开滦煤矿工人开展抗日活动。
【文物古迹】 大运河十四仓遗址位于武清区河西务镇东西仓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元朝初年设立的大运河漕运官办物流仓储管理机构,最初主要承载南粮北运的仓储集散功能,后发展成中国南北方重要物流集散地。在元初至清初的几百年间,作为占据泉州县(武清旧称)一隅的“天下粮仓”,在政治、经济、军事、民间商业往来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该机构由50余个七品官司掌的“公务员”班底设置,彰显出中央政权对其重视;散见于各种文献的记载,则再现了这里曾因官办仓储而衍生的经济繁荣。长期以来,十四仓的往日繁荣经由东西仓村及周边百姓口口相传,一直留存在当地人的记忆中,不时出土的各种文物也印证着这个传说的存在。遗址出土大量文物,有“南京”“皇甫”等铭文的铜权(即秤砣)、铁权以及铜镜、石砚等文物,尤其以瓷器最为丰富。有龙泉窑、定窑、磁州窑、钧窑等窑系产品,包括碗、碟、盆、罐、杯、盏、炉等器皿;有狮、狗、人物等工艺品。其中,磁州窑四季瓶、龙凤罐、龙泉窑影青香炉等均属精品,存于天津博物馆、天津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的十四仓遗址前期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
泉州故城位于黄庄街道城上村北500米处,1962年经考古确认为泉州故城建址。泉州城建于西汉初年(公元前266—公元前195年),是天津地方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建治之所。泉州城分内城、外城,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湮没在2米深的淤泥之下,内城、外城亦难区分。淤泥下文化层厚1米,宽17米,夯层厚10厘米。
紫竹禅林寺位于河西务镇孝力村村西,俗称孝力庙、禅林寺。始建于明代,初为尼姑庵,明嘉靖时改为寺庙。清顺治初敕建,并御书“敕赐慈航禅林”匾额一块,封为北京护国寺分寺,被列为清代“京东十八庙”之一。1961年11月14日,武清县人民委员会将其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改为孝力小学校校址。现仅存前殿和中殿。两殿连同院区占地444平方米,建筑面积263平方米。2020年紫竹禅林寺被评定为天津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鲜于璜碑为出土于1973年5月高村镇兰城村的一通东汉桓帝延熹八年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该碑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汉代碑刻的重要发现,堪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珍品。碑体上锐下方,呈“圭”形,碑文皆为隶书,字体古朴雄健,笔势转折崭齐,隶意颇浓。碑文中刻载了墓主的身世、家庭世系等,无撰文书刻者姓氏。碑现存天津历史博物馆。
【非遗传承】 武清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2个,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项目1项、市级项目22项、区级项目28项,涉及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八大类,初步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和国家、市、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