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猩酋(1876—1948),名文桂,字馨秋,中年易字星球,晚年更名猩酋,又号迟道人,别号净饭王、石器猿人,生于武清县(今天津市武清区)王庆坨。民国时期知名学者、教育家、诗人,雨花石收藏家、鉴赏家,著有《猩酋老人诗文选》《雨花石子记》等。
王猩酋少年聪慧,弱冠考取秀才,通文才、精医术、工书画、善考据、喜收藏。曾为燕京大学考古学会会员、天津崇化学会文科主课、星期报专栏作家,在汉文《京津泰晤士报》副刊等发表诗文数百篇,在燕京大学《考古社刊》发表《大禹九鼎所在考》等文章,名噪京津文坛,与张伯苓、容庚、张次溪等彼此切磋学术、考据金石甲骨、延请讲学授课,成为知己好友。
王猩酋居家设塾历40余年,潜心教育,广育人才,贫寒子女就读减免学费。家中开设小中草铺,为贫寒病人提供方便。王庆坨瘟疫流行时,他昼夜出诊为患者诊治,不接受贫者酬谢,乡民无不称赞其医德高尚。工作之余,他还撰写文章,痛讥时弊,抨击军阀,哀民生之艰。在《弱如无骨之虫》中,他写道:“夫动物而冷血,则犹有骨骼之动物也,试观近日军阀官僚尚有骨骼存乎其躯壳也哉?其柔也绕指,其滑也如脂,其软也如绵,其圆也如环,倘聚火而焚之,已无一米粒之含利,以指摩挲之,已无秋毫之圭角,盖不如此之弱,则不可一日而为军阀官僚也”;在《中秋团城玩月放歌》中说:“团城明月自然好,照不到四郊饥民延喘残,照不到流民转徙无所向,夜中短褐西风单。眼前到处是此景,纸短急写不能殚”。
王猩酋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日寇入侵,华北沦陷后,他坚决不与日伪政权合作,并以诗言志表达对日寇侵略和汉奸卖国的愤慨:“妖雾沉沉扫不开,中华壮志未全衰。何当十万横磨剑,杀尽飞廉与恶来。”“地转丸球五大洲,茹毛饮血快嬉游。明明到处皆禽兽,哪有人皇是九头。”一天,日本人猪子水仙到访王家,夸夸其谈日本是文明之邦,并作樱花诗自炫。王猩酋立即以窗外盛开的玫瑰花吟诗“回敬”:“新晴玫瑰吐奇葩,开遍中华千万家。借问此中香意味,何如东国紫樱花?”
伪武清县知事王文琳迁任,邑绅为吹捧颂扬其功德,请王猩酋书匾送行。他挥毫写下“雍奴思寇”四字,一语双关。东汉时,武清为雍奴县,寇恂因功被封雍奴侯。史载,当勤政爱民、卓有政绩的寇恂再次来到颖川时,被当地百姓强烈挽留。后人便以“借寇恂”“借寇”用来表示挽留地方官,也对其政绩称美之意。王猩酋把“借寇”改为“思寇”,表面上看有武清人思念他的功德之意,实则是暗讽一伙汉奸思念为日寇做事的主子。群绅愕然而又无可指责。
他向在武清县伪新民会任职的一位同乡赠诗四首七绝,其三云:“同住雍奴佐寇恂,汉家河北再更新。四千年后陶唐世,做个耕田凿井民。”既有“同住雍奴”的自嘲,也有对那位同乡“佐寇”的婉讽。
日伪统治时期,他还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学塾教学生学习《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等著作。1945年9月王庆坨第一次解放时,王猩酋以“壮哉壮哉八路军”为起句写了《八路军赞歌》。在他的教导和影响下,1948年11月王庆坨第二次解放后,他的两个孙子随军南下,其中一个还加入中国共产党。但这位饱经忧患的爱国老人、满腹经纶的一代名儒没等到解放,便与世长辞。
在上纪世四十年代雨花石收藏界,王猩酋与许问石、张轮远并称为“南许北张天津王”。他所著的《雨花石子记》,是中国近现代第一部研究雨花石的专著,在雨花石收藏界有着深远影响。王猩酋一生迷恋雨花石,亦有江南之思,不止一次表示希望能有机会到出产雨花石的南京游览。可惜他的这一愿望,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始终没有实现,这也是他的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