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武清古称泉州、雍奴,别称雍阳,久处畿辅之地,历为官家所重,能臣贤吏辈出。中国古代有“以吏为师”的优良传统,与当今发挥“关键少数”的“领头雁”作用内在统一。我们挖掘档案方志资源,整理了历史上与武清有关的一些能臣贤吏故事,希冀党员干部能从中汲取其为官之道,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清篇章贡献力量。今天推出第19期:赵公辅南迁县学——
清乾隆《武清县志》清同治《进贤县志》
赵公辅,字道正,江西进贤县人,嘉靖元年(1522年)乡试中举,嘉靖十六年(1537年)任武清知县。为人慷慨正直,明辨是非,他主张将县学南迁,但是还未建成,就因为犯上被免去官职。此后两年,赵公辅不断为自己申辩,后改任湖广平江知县。
清乾隆《武清县志》
据清乾隆《武清县志》载,“县学,旧在白河西十七里,邱家庄南旧县治内。洪武初,避水患,迁于今县治之东北隅,即元帅府家庙地也。嘉靖十六年,知县赵公辅迁于县治之南。”赵公辅在任期间,县学虽然没有修建完成,但为后续县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后,万历十二年(1584年)知县陶允光在县学前修泮池,东建聚奎楼;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巡按御史毛堪创魁星楼于门南;天启三年(1624年)用砖砌泮池,上建三座小桥。泮池即泮水,建于学宫前,故学宫又称泮宫。泮池如半月形,约数十亩。每至夏季,水色天光,颇有江南风韵,成为明清武清著名景致。明弘治、嘉靖间“武清八景”有“泮宫甘泉”,明万历至清康熙间“武清四景”有“桥门秀水”,清乾隆年间“武清六景”有“桥门秀水”和“奎阁灯光”,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咏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