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古籍中见到称某人为“邑侯”。邑侯到底是个什么官?是爵位的一种吗?
邑,旧指县。邑侯,是古时文人对一县之最高行政长官的尊称。盖因其主理一邑,犹如一方诸侯,并非古代君王授予贵族和功臣的一种爵位。
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秦汉时称县令或县长,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隋唐时称县令,宋代知县逐渐取代县令,明清两代统称知县;民国初年称县知事,后为县长。此外还有县帅、县尹、县宰、县尊等称谓,老百姓又称之为县太爷、父母官等。
邑侯”之称,最早见于南宋人王玄《吊耒阳杜墓》:“才高忧负国,身没耒阳城。虽葬先生骨,难埋骚雅名。事往斯文在,时迁旅冢平。邑侯新布政,一为剪紫荆。”讲的是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才高八斗的杜甫晚年穷困潦倒,在耒阳过世并葬于此,过世前曾受到耒阳聂县令救济;景定癸亥夏孟(南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年),时任耒阳县令王禾重新为其修墓立碑。
明清两代,邑侯一词使用渐多。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屠隆《彩毫记》第二十出《乘醉骑驴》生与末对话:“好拜上你邑侯呵。莫苦问山人踪迹,怎便说云水根苗。”
在明清县志中,邑侯使用尤多。比如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艺文·诗》中,收录了一首《祖邑侯复构瘦槐轩命题》和三首《送别孔邑侯》。祖邑侯,即清康熙二十二年、二十九年两任武清知县的祖应世;孔邑侯,即清康熙二十七年任武清知县的孔元祚。
祖应世,奉天宁远人,任武清知县期间,为政清廉,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他曾自掏腰包在县衙内盖成茅屋三间,和家眷居住,屋前无花草,止有一颗槐树,自题为“瘦槐轩”。邑人感其政德,曾为其立生祠碑。
祖邑侯复构瘦槐轩命题
李可桢,清 武清人 康熙十年贡士
高槐浮翠映新轩,题额犹悬旧墨痕。
调鹤正宜随舞叶,种花偏欲向盘根。
硬黄落笔云烟起,结绿镂诗冰雪存。
不是双凫重到此,月明谁复对擎樽。
孔元祚,广东长乐人,任武清知县期间,崇儒兴学,重建儒学两庑,为兴盛武清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送别孔邑侯
赵璘,清 武清人 康照十六年举人 官至惠州知府
三辅雍阳地,雷封百里余。
盘根别利器,怪石绊征车。
楚客悲天问,汉臣赋子虚。
铁船能渡海,不必重歔欷。
送别孔邑侯
赵珣,清 武清人 康熙二十一年进士 官至河南提学佥事
学优曾否合时宜,保障安能问茧丝。
杨子道州先署考,苏公潮海但吟诗。
行行正是春归后,黯黯宁堪月落时。
君到瞿塘江水下,莫忘双鲤慰相思。
送别孔邑侯
王冕,清 武清人 例贡
和风半载拂琴堂,惠憩周原荫有棠。
真是卖刀今渤海,还同卧阁古淮阳。
花开潘县三春雨,枫落吴江九月霜。
我叹无衣君策蹇,骊歌无计挽帷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