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版本小于11,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
当前位置:

清风正气话雍阳丨高闾计筑长城

来源:  天津市武清区档案馆 发布时间: 2024-06-14 10:10

写在前面的话:武清古称泉州、雍奴,别称雍阳,久处畿辅之地,历为官家所重,能臣贤吏辈出。中国古代有“以吏为师”的优良传统,与当今发挥“关键少数”的“领头雁”作用内在统一。我们挖掘档案方志资源,整理了历史上与武清有关的一些能臣贤吏故事,希冀党员干部能从中汲取其为官之道,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清篇章贡献力量。今天推出第五期:高闾计筑长城——

高闾,本名高驴,字阎士,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人,北魏重臣,文才俊伟,与高允并称“二高”;议政知无不言,太和年间,上陈安边之策,在六镇之北筑长城以防柔然,使“边境获其利”,事在《魏书》与《资治通鉴》均有记载。

《魏书·卷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高闾传》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六卷·齐纪二》

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中书监高闾向孝文帝上书,认为:“北狄等民族野蛮愚蠢,与禽兽差不多,他们擅长野外作战,短于攻击城池。如果能抓住他们的短处,制约他们的长处,那么他们人数再多也不会造成大的祸患。就算侵袭也打不进来多远。同时,北狄是游牧民族,习惯于逐水草而居,打起仗来,全家都在马上,一旦溃败也可以与牲畜家产等一同逃去,用不着准备粮草也随时都有充足的食品,因此历来都在边地造成很大的危害。朝廷虽然在边镇建有六镇,但各自的力量很难统一使用,敌人一旦占有了明显的兵力优势,我们便无法与之正面交锋。他们机动灵活,却很容易呼应配合,进攻我们的城池。因此很难有效地制服他们。我请求依照秦汉时的旧例,在六镇以北建筑长城,在险要的地方,处处开门,在门的附近建造小城,布置军队守卫。北狄既然无法攻城,在城外郊野也抢不到什么东西,马匹吃完了水草便只好撤走,总有受到惩罚的时候。算起来,六镇横跨东西不过一千里的距离,一个民工一个月里平均可以筑成三步长的城墙。将体质强弱不同的民工搭配在一起,用十万以内的劳力,有一个月就能完成。虽然短期内很劳累,但却可以长期得到安宁。建筑长城共有五大好处:其一是免除了边地驻兵巡逻防备的艰苦;其二是不怕北方各部落借放牧之机越境抢掠;其三是我军可以登上城墙,观察敌情,以逸待劳;其四是可以免除平时高度紧张,无休无止的战备状态;其五是可以确保边境地区的交通运输,使六镇不致物质匮乏。”北魏孝文帝颁布诏令奖励高闾,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修筑了后世所称“六镇长城”。

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公元502年),高闾去世,被追赠镇北大将军、幽州刺史,谥曰文侯。

附件:
 
分享到: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