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民生连着民心,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武清区商务局立足职能,始终将民生工作作为第一要务,聚焦农产品交易市场、生活必需品市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三大民生工程建设培育,以实打实的举措助力“幸福武清”建设,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更具温度。



攻坚民心工程,让“菜篮子”拎出幸福感
“家门口终于有了像样的菜市场,买菜方便又放心!”6月26日,红年上马台菜市场开业当天,周边居民的点赞道出了心声。作为2025年天津市和武清区重点民心工程,该市场从筹建到运营,全程贯穿着“问需于民、协同攻坚”的工作思路。
此前,上马台镇隆泰家园社区存在配建商业设施历史遗留问题,且乡镇地区长期依赖沿街小店和间断性集贸市场,居民“买菜难、选品少”的呼声突出。区商务局以调研成果为导向,联动区住建委、上马台镇政府逐项破解难题,推动闲置商业设施“变废为宝”。开业首日,市场便吸引超5000名消费者,销售额突破30万元,成为乡镇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的“样板”。
为何聚焦乡镇菜市场?区商务局调研发现,城区已建成15座标准化菜市场及大型连锁超市,供需矛盾缓和,但乡镇商业布局薄弱。以上马台镇为例,其作为武清经济活力较强的镇域,因新高园建设、大黄堡湿地保护带来集中还迁,消费密度显著提升。依托闲置设施、结合地方意愿建设标准化菜市场,正是为了补上乡镇“菜篮子”短板,让居民享受与城区同质的消费便利。

圈出幸福半径,让便民服务有“温度”
“下楼一刻钟,能买菜、能吃饭、能看病,太方便了!”在武清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这样的便利已成为居民日常。区商务局坚持“问需于民”,将群众需求作为核心评价标准,让便民服务从“有没有”向“优不优”升级。
自2023年启动培育以来,区商务局以“试点先行、逐步覆盖”为思路,先在城区5个街道打造5个示范圈;2024年,武清区成功获评“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区”。2025年,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培育方案,重点对5个示范圈进行功能优化——全时社区服务站、智慧服务平台、便民食堂、卫生服务站等项目陆续入驻,让“一刻钟”不仅是距离概念,更成为充满民生温度的服务标尺。
“缺什么补什么”是便民生活圈培育的关键思路。在泉州北路圈,社区团购系统、便民食堂解决“买菜难、吃饭烦”;在保利金街圈,中西医门诊与中医理疗服务补齐健康服务短板;在泉雍路圈,爱折扣、赵一鸣零食等品牌入驻丰富消费选择……精准施策让每个圈都“圈”住了居民的幸福感。

建强民生体系,让保障网更牢更密
民生保障,既要“眼下暖”,更要“长久稳”。区商务局以系统思维构建民生消费保障体系,为美好生活筑牢根基。
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上,科学规划先行。编制《武清区农产品交易市场专项规划(2024—2035年)》,同步实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和“菜市场营商环境优化专项行动”,逐步形成“批发市场为核心、标准化菜市场与连锁超市为骨干、社区网点为末梢、电商平台为补充”的现代化体系,让市民“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更丰盈。
在生活物资保供上,底线思维托底。将保供工作融入全区预案体系,依托农产品交易市场骨干力量,建立覆盖重要生活必需品、防汛抗旱生活物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生活物资的保供机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确保关键时刻“供得上、调得快、用得好”。

坚守为民初心,让民生福祉持续升温
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区商务局将持续聚焦民心所向,在三大领域接续发力:
◆对红年上马台菜市场等新建市场“扶上马、送一程”,结合专项行动优化服务,打造“商户盈利、群众满意”的样板。
◆深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建立区街联动、多部门协同的月调度机制,推动服务功能再升级。
◆对照农产品交易市场专项规划,谋划下阶段民心工程,让“产业兴、环境美、服务优、体验好”的民生图景在雍阳大地持续铺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区商务局将始终以“为民”为坐标,用实干把民生愿景变成实景,让“幸福武清”的底色更浓、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