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力村高跷会在分类上属于武高跷,特点是跷腿稍短,但动作难度大、技巧高,表演精彩。高跷木腿高二尺半,彩扮成戏,亦歌亦舞,翩翩如飞,备诸险势,技艺精湛,在街头走会中极受欢迎。
孝力高跷会于1928年冬,由村民周景芳、许福刚、王治安、钟树民等20余人自发组织,练习打腿子。后经公会保公所同意,由保公所帮办刘俊刘老爷领头,请来了大道张庄的于忠师傅作指导,组织村民学习跳高跷,后来参加的达到40余人,其中在角的人员有8对,分别扮演大头行、小头行、樵夫、老坐子、白杆、公子、青杆、渔翁、列子、刘二姐、衙役、小寡妇、锢炉(小炉匠)、王大娘、傻子妈、傻子等不同角色,另有锣鼓人员十六人,还有香头、会头等组织者,以及打旗的、跟箱的等辅助人员,队伍已经十分完善,高跷会在个人资助和公会扶持下,购买了行头、服装、锣鼓等必备的道具,加上乡绅徐文广又捐赠了部分行头服装,此时高跷会已经初具规模,正式命名为“兴顺圣会”,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高跷会组织村民利用冬闲时间加紧演练,于1929年春节正式演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此后,高跷会又多次参加节日庙会的演出,表演技艺日益精湛,名声也越来越大。
1932年春节,高跷会在木厂村演出,精彩的节目赢得了冯玉祥29军官兵的赞赏,在官兵的邀请下,高跷会在木厂村连续表演一周的时间,受到官兵的盛情款待。
1934年春节会演时,由于争夺表演场地,高跷会与大沙河少林会发生了冲突,双方都有些损失,此后高跷会开始走下坡路,断断续续演出几次之后,因民国28年(公元1939年)发大水,百姓生活日益困难,导致高跷会第一次停演。以上为孝力高跷会发展史上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从1949年冬开始,由区委马远池倡导,由孝力村农会主任刘俊义等人组织,高跷会
恢复演出,表演的节目表达了老百姓对于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心情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从此恢复演出一直延续到1956年,因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主要角色外出工作,高跷会被迫停演。
第三阶段是在1968年,在知青大院由周宝田等人组织,周景芳、钟树民指导练习,后来虽然因为工分问题未能出演,但这次的恢复排练锻炼了队伍,培养了接班人,为后来的恢复演出打下了基础。
第四阶段从1995年开始至今,由钟祖德、周宝丰等人组织,请本村的老演员作指导,重新排练节目。村民捐资加上党支部、村委会的支持,高跷会添置了部分行头、服装、锣鼓、腿子等,参加的人数又达到了40多人。从1995年的五四青年节开始,高跷会恢复首场演出,仍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一直延续至今,使得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文艺活动再次焕发出新的光彩。
2007年,孝力高跷会被武清区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授予“春节文化活动优秀表演团队”荣誉称号。
高跷队按照鼓点走的有十字步、八字步,有时好似秧歌步。队形变化也不复杂,由单列变双列,变四列,变方阵,变圆圈等,有时插花走,有时前走走,后退退。各自按扮演的角色,表演出相应的动作和神色。孝力高跷会的代表作品包括:集体驮象、搭牌楼、对秧歌、群秧歌、割韭菜等。表演包括诸如倒立、翻筋斗、叠罗汉、跳高桌、劈叉等高难度的惊险动作。
丑角公子表演时挤眉弄眼,左顾右盼,略表低级、庸俗之气。油嘴滑舌好事的官卖婆,令人讨厌,而双眼惹人嘻笑。老渔翁则随着吊鱼的动作变化而变化,做出各种不同姿态的捕鱼动作,看起来十分动人。傻小子傻气十足,见女喊姨,见男喊姨夫,无物不要,无物不拿,喊声个姨夫就走,闹得沿街大小商主哭笑不得。傻小子多是把抢拿的东西送进官卖婆的花篮里,官卖婆则喜笑颜开,夸奖傻小子孝顺,不断惹得人们捧腹大笑。
斗场情景均有喜、怒、悲、欢,表演尽善尽美,整场表演威武壮观,气势宏大,诙谐风趣,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因其技艺高超而广受好评,在十里八乡享有很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