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版本小于11,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
当前位置:

寺各庄竹马会

来源:  宣传部 发布时间: 2020-12-09 23:41

寺各庄竹马会是以演唱和跑竹马相结合的一道花会,好看好听,世称“文明会”。前清时期一位山东人来司各庄谋生闲暇之余将竹马会教给村民。竹马会演出内容取材于我国西汉时期真实的故事:昭君出塞。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西汉王朝恢复了和北方匈奴的“和亲”政策,宁胡公主(受帝封)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昭君到匈奴后,深受呼韩邪的敬重,封为“宁胡阏氏”(王后)。而后西汉和匈奴和睦相处四十余年,使西汉北部长城内外出现了和平兴旺的景象。

竹马会新颖别致,远近闻名,逢年过节便在城乡各地进行巡回表演,深受群众喜。八匹坐骑是用竹木所做,马头和马腚分别跨于演员的身前、腰后,穿戴起来酷似骑马状,因此得名叫竹马会。这八匹马有枣红色的、黑色的、乳白色的,还有花色的。

竹马会的表演分为武场表演和文场演唱。里的人物有九个:凤冠霞帔的昭君娘娘、头戴乌纱帽的毛延寿、男头马匡衡、女头马林采、两个鞑靼兵即胡里图及其随从、两个宫女即秀春和逸秋,还有一个给昭君娘娘打黄罗伞的小丫环。位演员,排成两路纵队,排头两人,满清官员打扮,头戴红缨凉帽,身穿明黄色马褂,手持马棒(粗藤条),胯下坐骑为青狮黄狲,会中俗称“狮子头”;第二对演员手持马鞭,胯下坐骑为战马,会中俗称“二鞑子”;第三、四对演员,皆为汉族女将装束,手持马鞭儿,胯下战马。武场表演主要是八位演员骑着八匹马穿梭般地来往冲突、盘旋、跳跃,队形不断变换,摆成各种阵势。竹马会的武场包括“走”、“跑”、“圆”等多种队形变化,其中有名的场面有:“一条线”、“对边”、“龙摆尾”、“盘玉柱”、“金线眼”。

文场演唱有独唱、合唱伴奏以昆笛笙、二胡为主曲调为当地流行的曲子。唱词文雅、华丽、抒怀颇具诗意,多为歌颂太平盛世及描写征战内容。其中脍炙人口的段子有《泣重台》、《叹行人》、《鸳鸯叩》、《春景》、《十二月花名》等。

附件:
 
分享到: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