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会旧称登云会,俗称踩高跷,是一种流传于我国汉族地区的民间花会。角色小腿绑上木制高跷腿进行歌舞表演,有文有武,有说有唱,活泼幽默,亦庄亦谐,深受群众喜爱。
清康熙年间,刘家祖先刘灿因踢得一手好毽子被一官员看中,跟官随员去了北京。期间以高跷“票友”的身份参与活动,退隐还乡后,把高跷的技艺带到了前营村。刘灿是前营高跷的第一任教师和组织者。刘灿所跟官员名永安,所以前营高跷就命名“永安高跷”。
前营高跷属于文跷,以走场、逗场和说唱为主,腿子高二尺半至三尺,有角色18人,均为古装扮相,着戏装,戏服色调以红、绿、黄、黑为主。第一对是陀头和尚(相传是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化身)和卖豆的。陀头和尚也称棒子和尚,两手持木棒,是花会的领舞者,有强悍的腿上功夫,木棒是领会的指挥棒;第二对是樵夫和老坐子,樵夫是以打柴为业,养家糊口的劳动者,老坐子是其母亲,憨厚朴实的老妈妈;第三队是青杆(白蛇传中青蛇的化身)和老渔翁;第四队是白杆(白蛇传中白蛇的化身)和公子(白蛇传中许仙的化身);第五对是刘二姐和咧子,是轻浮、浪荡的一对;第六对是瞎亲亲和瘸和尚,这是唯一一对男角;第七对是傻子妈妈和傻小子,这是一对憨厚、诙谐傻的可爱的母子;另两对是扮装上场的锣鼓,鼓为男(是黄天霸的化身),锣为女。
前营高跷的表演,可分四个部分:一是走场,走场分为单排和双排,双排时男女对扭,边走边逗,单排时队列有前行和后退,走十字,有串篱笆,分为神龙摆尾、群蝶飞舞、游龙戏凤、秦王点兵、百花盛开、五谷丰登、娇燕点水、万马奔腾等队形。队形变化,全由棒子和尚敲棒指挥,带队变化。二是逗场,逗场从第一对开始,依次亮相,到第七对结束。每一对逗场时都玩尽身上功夫,耍遍腿子玩意。腿子上的落地劈叉、大背剑、怀中抱月、铁板桥、鹞子翻身,不一而足。三是唱,前营高跷独特之处就是有说有唱,有秧歌调近百首,多数角色都有适合自己的唱段。四是大摆龙门阵,这是集体功夫,有搭牌楼、叠罗汉、毛驴驼象等等,有惊无险,堪称一绝。
经过近300年的发展、传承,前营高跷有了明显的五大特点:
一是有有威望的传承人。传承人成为会头,会头必须是有威望、懂技艺的人,对每个角色的表演技巧、化妆、服装、道具、走场、逗场、说唱都稔熟于心。
二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高跷会是村内男丁人人参与的一种体育活动。凡男孩子从五六岁就学绑腿子,多数家长都自制适合儿童练习的小腿子,有空就练。前营村的男孩到十二、三岁,人人谙熟腿上功夫。劈叉、背剑、鹞子翻身、登大坟、爬老窑、跳高台,人人都行。到了十五六岁,多数都能粉墨登场。
三是文武兼治,功底深厚。前营高跷有近百段秧歌词,有擅唱的传承人。由于腿子的童子功,人人都有过硬的腿上功夫。
四是名角挑台。到19世纪50至60年代,前营高跷发展到全盛时期,有名的有渔翁韩敏(人称韩二爷),他的表演丰富多彩,逗场时抖须、潜水、摸鱼、追鱼,表情、气度都已出神入化,直到60岁时仍频跳不衰;棒子和尚张春的武功独特,经常震撼全场;陈春演的刘二姐妩媚妖娆,表演到位;瞎亲亲韩禄的诙谐幽默,嘴皮子功夫厉害;刘继荣、刘继生哥俩的傻妈妈、傻儿子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五是前营高跷的锣鼓绝不同于其它地方的锣鼓,前营高跷的伴奏响器只有二锣二鼓。特点是踩上高于其它演员的腿子,化装上场。参与走场,边走边敲,节奏紧凑。锣鼓点多变,与演员配合默契,有跑罗城的急急风,有编篱笆的慢点,有青白杆斗场时的快慢点儿,有刘二姐斗场调情时的“净、噶儿、净”,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