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版本小于11,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
当前位置:

曹子里绢花

来源:  宣传部 发布时间: 2020-12-09 23:01

武清区曹子里镇是远近闻名的“绢花之乡”。清朝初年,曹子里的手工绢花就曾作为御用贡品被送入到京城皇宫之中,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18世纪末,曹子里绢花艺人们为了谋生有部分人开始到其他省市发展,也将曹子里绢花制作技艺传播到全国各地。在北京开设制花坊的就有50几家,比较有名的有龚怀在北京东安场开设的“祥瑞花庄”;被誉为“花刘”的刘亨元开设的“万聚花庄”,他们制作的绢花备受清宫佳丽的青睐。天津著名的“玉丰泰”就是武清人卢玉山等三人合伙开设的,起初叫“三义厚”绒绢花作坊,1927年后将门市迁出天后宫,扩大生产更名“玉丰泰”花店,前店后厂有工人30几个。1946年,卢玉山因年老体弱,告老还乡,将店铺作坊卖给王锡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经济萧条,百业凋零,绢花作坊大部分已歇业,1949年至1955年,人民政府通过生产自救,扶植濒于失传的制花业,作为绢花发祥地的曹子里乡便成了京津两大城市间最大的绢花加工基地。当时有20多个村设有绢花加工厂,从业人员达两万余人。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曹子里人积极地走出去、引进来,用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使绢花这一传统手工技艺重新焕发了青春,发展成乡村振兴的大事业。80年代初,拾棉庄村的苑泽春、杨维礼、杨立国等人带头开起了绢花厂,他们去四川、浙江等地买来原料做成成花,再去全国各大城市百货商场推销。在他们的带动下,短短几年中绢花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一度达到了300余家,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厚的利润。


如今曹子里的绢花产业正在逐步做大做细,成立了从原材料到副料、配料等一系列产品的专业生产销售公司,构成了完整的生产产业链。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生产出了数量巨大,品类繁多,质量优良的绢花卉产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很多厂家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日臻完美,造型更加新颖,色泽更加鲜艳,仿真效果极佳。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时,天安门前高举的组字翻花就来自曹子里乡。2008年,曹子里乡的3万片“香山红叶仿真叶片”成为北京各奥运场馆庆祝活动的专供产品。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曹子里乡又提供了五大类别、一百万套绢花精品进京迎国庆。如今全乡上万群众直接参与绢花加工和销售,开发出100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产品行销全国并出口到亚、欧、美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绢花制作工艺十分考究,需要经过上浆、落料、染色、握瓣、粘花、攒花等十余个工序。


上浆:用100℃的水打好浆,把蚕丝布当如热浆中,待手能放入时,用手压杆(不能拧)。上浆后,取出,套在木杆上平放,后竖放,有浆水滴下。阴干或多云天气晾干(不能在太阳强烈的地方暴晒)。


落料(凿瓣):浆好的布料,叠好后用月刀锤子凿瓣。


染色:用碱性的染料调色后,将花瓣成组蘸到调好色的染料。


握瓣:等约半小时,压时有水滴出后进行握瓣(目的握槌有大小型号),温度由低到高的温度烘干。


粘花:浆糊(用江米面支撑,蒸熟后备用)用棉花、纸等制作花心,用花瓣进行包裹后,由中心向外一层一层粘好,一瓣压叠一瓣。这全靠手工艺的功夫。


攒花:即打巴掌攒花。



相关链接:绢花铺出致富路


附件:
 
分享到: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