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无障碍 简体 | 繁体 长者模式 长者模式

关于做好2023年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和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
来源:天津市武清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3-11-15 14:16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根据市扶持发展办关于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和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津扶组办发〔20231号),按照《武清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实施方案》《武清区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实施方案》有关要求,现就做好2023年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和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如下:

一、总体要求

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实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部署会议及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实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部署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区委3+1+1”工作思路,坚持以三美四乡建设为抓手,强化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巩固优势、补齐短板、突破难点,大力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建设农业强区,加快建设京津明珠幸福武清作出新作为、贡献新力量。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改革驱动、政策集成和市场导向,推动示范创建村全面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持续抓好20222个示范村完善提升2023年创建完成5个示范村,打造更多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为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成功路径模式。

——扎实推进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工作。牢牢把握五增五提升评价标准,坚持党建引领、精准扶持、群众主体的原则,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发挥扶持单位后盾作用,确保到2023年底,经济薄弱村确定的产业项目全部建设完成,50%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重点任务

聚焦“探路径、树模式、作示范”,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和要素集聚路径,示范引领带动全区农村共同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农业质效。依托村庄特色资源,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每村1个以上特色农产品品牌和其他乡村品牌,进一步提升影响力、竞争力。强化农业科技引领,打造智慧农业,实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生态友好型龙头企业落户,壮大盘活村级资产。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开发乡村体验、乡村民宿、康养、创客空间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三产联动、多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注重发展具有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供应链,鼓励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产业入驻,形成1个及以上带动村集体和农民稳定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确保到年底前,50%以上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稳定在50万元以上。

二是夯实生态基础,提升宜居水平。落实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庄规划。深入推进城乡融合,推动示范创建村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对标美丽村庄建设标准,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全面提升道路硬化亮化、村内绿化美化、电力饮水、清洁能源、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电视、网络、通讯、公交、超市、邮政快递等便民设施,持续推进危房改造,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优化提升村卫生室、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功能和服务水平,年底前已确定的基础设施创建项目建设完成60%以上。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提高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农村卫生厕所基本实现全覆盖,科学有序推进村庄生活垃圾密闭收运和分类处理,确保村庄保洁覆盖面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三是培育文明乡风,弘扬崇德风尚。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加大对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等保护工作,建设提升村史馆、民俗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室、民俗旅游特色村等相关设施。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示范创建村100%建立学习宣传、文化健身、互帮互助、文明风尚、应急响应“5+N”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党的理论宣讲、移风易俗宣传、文化文艺下乡、农民体育赛事、志愿实践服务等活动,办好“农家书屋”,充分利用村民大讲堂、农民议事厅、道德讲堂等公共空间,开展乡村阅读季、普法宣传、经典诵读等多种活动,村庄全年活动不少于12次。积极创建“文明村”,力争全部达到区级及以上文明村创建标准。评选文明家庭、“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示范村。

四是创新治理方式,促进乡村善治。健全以村党组织为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把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经济合作组织、理事协会、志愿团队、网格上,规范落实各类组织负责人向党组织述职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群众性自治机制,发挥村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作用,全面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探索建立小微权力、村级事项等各类清单,实现村级组织规范化运行。严格落实村级事务“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宣传,完善“村章镇管、村账镇管”制度,全面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探索“网格化+信息化”的乡村治理升级版,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优化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实现服务群众事项“最多跑一次”,矛盾纠纷“一站式”调处,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

五是拓宽收入途径,实现富裕富足。支持各类经济主体带动农户发展富民产业,并通过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实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对农户分红。盘活闲置资产,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采取多种方式对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进行盘活利用。支持有意愿的农民参加转移就业培训,做好就业创业咨询服务,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促进示范创建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支持有培训需求且符合条件的示范创建村农民免费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提升其示范带动能力。确保示范创建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工作重点任务

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进一步增强经济薄弱村发展内生动力,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落地见效。

一是抓好产业扶持,稳步壮大集体经济。落实《关于扶持经济薄弱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扶持产业项目建设,组织专家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实时督导,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年末对项目进行区级验收,不断提高项目质量。持续做好农民合作社培育发展工作,加强对经济薄弱村所在镇街发展农民合作社的服务指导,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社辐射带动经济薄弱村经济发展。发挥科技扶持作用,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指导、网络信息平台远程指导等方式,提供生产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强化产销衔接,以区域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为依托,全方位推介经济薄弱村产品,拓宽经济薄弱村特色产品营销渠道。确保年底前,经济薄弱村确定的产业项目全部建设完成,50%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二是抓好生态扶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采取多级财政投入、扶持单位投入、农民自筹等多元化投入方式,加快推进经济薄弱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区级科学编制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建设任务细化到村,集中力量优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加快推进乡村水电路和通讯、快递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推进农村全域化清洁工程,提升改造卫生户厕,加强长效管护;提高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生活垃圾密闭收运和源头分类,做到日产日清。

三是抓好文化扶持,有效提升乡风文明。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内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加强常态化宣传引导,继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农村、进农户。加强村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队伍建设,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增加文化产品供给,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重点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全部经济薄弱村达到区级及以上“文明村”创建标准。

四是抓好组织扶持,着力提高治理效能。深入推进抓党建促 乡村振兴,推进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围绕合理划分网格、配强网格力量、完善运行机制、激发治理动能、强化数字赋能等,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效能。强化村干部教育培训,积极组织村干部参加市级示范培训,分众化、分批次举办区级示范培训,指导涉农镇街完成兜底培训,确保实现全覆盖。各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组要充分发挥自身政治优势,开展新任职村干部集中学习培训,持续提升政治素质和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工作本领。推广运用积分制,扩大积分制覆盖范围,激发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打击整治“村霸”等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积极创建平安村庄。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严格落实好扶持资产的确权和管护。

五是抓好人才扶持,全面促进农民增收。持续推进“一户一就业”工程,通过线上线下多途径多渠道加强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健全完善产业项目与农民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动态跟踪经济薄弱村劳动力就业需求和企业、公益岗位等用工需求,建立动态未就业人员台账,有针对性优先进行岗位推介,鼓励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落实补贴贷款、贴息减税等就业创业服务政策,全面推进经济薄弱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力争实现“一户一就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做好低收入困难群体教育、医疗、住房和兜底保障,开展困难群体动态排查,实现困难群体应保尽保。

三、组织领导

2023年是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和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工作承上启下之年,是爬坡较劲、攻坚克难之年,全各有关单位、各相关、村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统筹谋划,全力推进,不断把各项工作引向深入,确保年度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要要求,切实把工作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有关部门要围绕自身职能,研究制定更多更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辅助解决镇级层面无法协调处理的问题,为示范创建和扶持发展工作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相关镇街要履职尽责,发挥一线指挥作用,按照已经确定的工作总体规划和时间表、路线图,加大攻坚克难力度,用足用好各项政策,打通任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各镇街、各乡村振兴示范村要对照任务清单,明确落实具体举措,上报区扶持发展办扶持单位要充分发挥后盾作用,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压实与工作队所在村捆绑责任,派出单位党委(党组)负责同志每年至少到村调研1次,全力以赴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协调项目、人才、技术等向薄弱村投入,对干出成绩、群众认可的驻村干部要优先使用广大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成员要会同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三美”“五增五提升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信息、人力资源等各方面优势,指导帮助村庄加快发展步伐,如期完成工作任务。

(二)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把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和经济薄弱村扶持产业发展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保障对象,结合财政可承受能力落实财政补助资金;要统筹谋划,落实资金管理办法,用好财政补助政策,定期开展审计监督,确保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各相关部门要大力争取中央和市级政策、项目,优先安排示范村和薄弱村;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银行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各部门、镇街和村要广泛开展招商引资,走出去、请进来,着力组织各类有意愿的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到示范村、薄弱村调研考察、投资兴农、互惠共赢,健全政府引导、市场参与、企业运作的乡村产业项目建设运营管理机制,形成财政引导、金融倾斜、社会协同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对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级统筹指标中预留的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统筹优先安排用于示范创建和扶持发展项目。

(三)严格督导考核管理。继续把示范创建和扶持发展工作纳入各涉农镇街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并按期做好对帮扶单位、相关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成员的年度考评考核工作。建立健全负总责、镇街具体负责、派出单位共同参与的驻村干部管理体制,强化镇日常管理责任,加大对驻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力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严格请销假等工作制度,并定期进行安全警示教育,对驻村干部因发生意外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情况造成伤亡的,镇要在2小时内报区委组织部,并逐级上报市委组织部。各派出单位要加强跟踪管理,落实好生活补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年休假等待遇政策,定期走访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帮助协调解决干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成员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始终坚持四同,勤俭节约、廉洁自律,自觉接受村两委和广大农村党员群众的监督,在工作中不断增强做群众工作、处理基层事务和服务群众的本领,以实际行动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各派出单位、镇街及广大“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成员要注重总结示范创建和扶持发展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选树推广一批规划制定好、工作进度快、成效较为明显的工作典型村,采取互看互比互学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村庄建设发展中来,坚决抵制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等不良思想。各级宣传部门要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乡村振兴理论、政策等全面宣传,组织各类媒体特别是运用新媒体手段推出一批乡村振兴的重点报道,讲述好故事、弘扬正能量、奏响主旋律,引导农民群众树立起勤劳致富光荣的理念,提高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